1994年以後,上海按照鄧小平的指示,始終把精神文明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上海深入開展理論宣傳教育,不斷把幹部群眾的思想統一到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上來。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把握正確導向,大力弘揚先進典型,提高輿論引導水平;圍繞迎接香港回歸祖國、慶祝建國50周年和建黨80周年、迎接澳門回歸祖國等重大慶典,開展廣泛有效的宣傳教育活動,唱響了主旋律,全市人民精神進一步振奮,凝聚力不斷增強。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向廣度和深度拓展,全市三分之二的居住小區建成文明小區,行業服務質量和市民道德水準進一步提高。文化建設形成繁榮局麵,湧現出一批具有全國影響的優秀精神產品,成功舉辦了一係列國際性文化交流活動,群眾文化、體育活動蓬勃開展,文化市場管理進一步規範,營造了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落實科教興市戰略,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依托市場機製實行產業運作,科研水平和科技整體實力顯著提高,教育和文化資源得到調整優化,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明顯改善,相繼建成了上海大劇院、上海科技館、鬆江大學園區和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動營地等一批多功能文化教育設施,衛生、體育、社會福利、人口與計劃生育等各項社會事業有了新的發展。
與此同時,黨的建設進一步加強。全麵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上海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保證。認真組織廣大黨員幹部深入學習貫徹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堅持把開展“三講”教育作為黨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進一步提高;紮實推進農村、國有企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廣大黨員幹部貫徹黨的基本路線的堅定性和自覺性得到增強。全麵加強黨的作風建設,進一步密切黨群關係、幹群關係。以鄧小平的“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在基層黨組織中創建了“凝聚力工程”建設活動,在全體黨員中開展了“讓人民高興,使人民放心”活動,在全體黨員中開展了“雙學”、“雙爭”活動。這三項工作,三個主體,既有統一的理論共性,又有鮮明的實踐性,充分體現了優良傳統、時代特征和上海特點的統一,形成了上海黨建工作的新格局。同時,以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和推進機構改革為契機,積極穩妥推進幹部人事製度的改革,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的工作力度加大,幹部隊伍的結構得到優化,幹部整體素質進一步提高。圍繞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在全麵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同時,著力推進企業、社區、社團的黨建工作,努力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黨組織覆蓋麵不斷擴大,黨的工作有效性不斷增強。切實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認真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製,領導幹部廉潔自律的自覺性進一步提高,違法違紀案件得到有力查處,糾風工作逐步深入,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的改革措施結合各方麵的工作同步實施,反腐倡廉的領導格局和工作機製進一步完善,反腐敗鬥爭不斷取得新的成效。
(第三節)抓住20世紀最後一次機遇
1994年,鄧小平最後一次來上海,2月19日回京那天,他特意把上海市委書記吳邦國和市長黃菊叫上火車,殷殷囑托:“你們要抓住二十世紀的尾巴,這是上海的最後一次機遇。”鄧小平1994年2月,鄧小平要求上海抓住20世紀最後一次機遇。
的話,高瞻遠矚地指明了上海這座中國特大城市的發展方向,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上海人民所寄予的殷切期望。
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遵照鄧小平的關於要善於抓大事,要用宏觀戰略眼光分析問題,“比如抓上海,就算一個大措施”的囑咐,對上海的發展,浦東開發開放,予以高度重視、親切關懷和熱情指導。
浦東開發開放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一麵旗幟。在1990年至2000年的11年中,江澤民總書記代表黨中央,不僅在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報告等中央重要文獻中5次單獨提到浦東,而且11次親自來到浦東,視察指導工作。
在浦東開發開放的3個關鍵時刻,江澤民親臨浦東,為開發開放浦東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1992年11月,黨的十四大閉幕不久,江澤民就踏上了浦東大地。當了解到浦東開發開放短短兩年,首批10大市政重點工程已全麵開工,有的已進入竣工階段,國外客商投資也出現熱潮時,江澤民總書記說:“浦東開發開放是從整個國家經濟發展戰略提出來的。因此一定要集中力量把浦東開發這件大事辦好,使這項工作不斷躍上新高度。”這給當時還處於基礎開發階段的浦東開發開放進一步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