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世紀之交的囑托(2)(1 / 3)

上海在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的基礎上,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經濟持續增長的內在動力進一步增強。近幾年來,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4%,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408.76億元,按當年彙率計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909美元。金融、商貿、房地產等已成為上海新的支柱產業,會展、旅遊、信息服務等產業加快發展,2002年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1%。工業新高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四大產業基地建設全麵推進,電子信息產品、汽車、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精品鋼材、成套設備、生物醫藥等重點發展產業競爭力不斷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23.4%,工業經濟效益和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城市信息化進程不斷加快,以推廣使用社會保障卡、公共交通卡和銀行卡為重點,信息技術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公共服務、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社會發展等各個方麵得到積極應用。農業結構調整明顯加快,郊區經濟快速發展。

區、縣初步形成了各自的產業優勢和區域經濟特色,成為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全市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5.5%,高於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水平。

(第二節)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是鄧小平一貫的思想和做法。

早在1982年4月,他就指出:“我們要有兩手,一手就是堅持對外開放和對內搞活經濟的政策,一手就是堅決打擊經濟犯罪活動。沒有打擊經濟犯罪活動這一手,不但對外開放政策肯定要失敗,對內搞活經濟的政策也肯定要失敗。有了打擊經濟犯罪活動這一手,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就可以沿著正確的方向走。”

1982年7月,鄧小平在中央軍委的一次座談會上又指出:

“我們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這一手。但是為了保證這個政策在貫徹執行過程中能夠真正有利於四化建設,能夠不脫離社會主義方向,就必須同時還有另外一手,這就是打擊經濟犯罪活動。沒有這一手,就沒有製約。”

到了1986年,鄧小平反複論證和強調這個思想。他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講話說:還是我們過去的想法,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隻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謂兩手,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製。

1989年鄧小平進一步指出:“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嚴厲打擊經濟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兩點論。

但今天回頭來,出現了明顯的不足,一手比較硬,一手比較軟。

一硬一軟不相稱,配合得不好。講這點,可能對我們以後製定方針政策有好處。”隔了幾天,他又對幾位中央負責同誌說:我們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抓懲治腐敗,這兩件事結合起來,就可以使我們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獲得人心。

對如何開展反腐敗鬥爭鄧小平提出了一係列的重要思想和原則,一是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腐敗,開放、搞活政策延續多久,端正黨風的工作就得幹多久,糾正不正之風、打擊犯罪活動就得幹多久。二是反腐敗的重點是領導幹部,他指出:

“對一般黨員處理要寬些,對領導幹部要嚴些,特別是對高級幹部要更嚴些。”三是要重視和加強製度建設、法製建設。鄧小平認為這些方麵的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

鄧小平的這些重要思想,對上海開展反腐敗鬥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上海市委緊緊抓住鄧小平反腐敗思想的精神實質,從上海實現“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的特殊地位出發,堅持高舉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的旗幟,堅持高起點、高要求開展反腐敗鬥爭,根據中央的統一部署,提出了符合上海實際的工作標準和具體措施,努力探索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反腐倡廉的新路子。黨的十五大指出,“反對腐敗是關係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嚴重政治鬥爭”,“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警鍾長鳴”。在工作部署上,上海始終抓住3個重點。一是在全麵完成中央統一部署的各項任務的同時,著重解決本地區、本部門存在的突出問題。各級黨組織通過開展調查研究、信訪機關及各監督渠道,及時發現和掌握本地區、本部門的傾向性、苗子性問題,並花大力加以解決,防止其蔓延,影響全局。二是在嚴厲查處違法違紀案件的同時,著重加強對黨員、幹部的思想教育。運用多種陣地和載體,以各類主題活動為抓手,對黨員、幹部不斷進行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教育,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黨的宗旨教育,群眾路線教育,艱苦奮鬥教育,警鍾長鳴,常抓不懈,奠定黨員、幹部拒腐防變的思想基礎。三是在全麵開展黨風廉政建設的同時,著重抓好領導機關、領導幹部的反腐倡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