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關於精神文明建設的一條重要指示是強調提高人的素質。鄧小平以戰略家深邃的眼光,對上海青年寄予希望。他關於培育“四有”新人的指示,充分體現了對青年一代的關懷。
1979年10月19日,鄧小平為上海延安中學題寫校名。
“文化大革命”中,上海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人數眾多,在全國分布麵也最廣,除了1965年前去新疆的9萬多人外,共計達108萬人,其中60萬人在外地,曆屆在家待業的知識青年約有60萬至80萬人之多。這個“文化大革命”遺留下來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上海。鄧小平以開明求實的優良作風,調節好各種利益的相互關係,決定妥善解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問題。根據鄧小平、黨中央的指示,上海於1979年5月28日,出台了一係列知青就業方針和解決辦法。采取解放思想,放寬政策,發展生產,廣開就業門路,允許在政府統籌規劃和指導下,勞動部門介紹就業,自願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的辦法,解決知青的就業問題。
1981年12月,由22個待業青年自願組成的全市第一家知青菜場——虹口區曲陽路知青菜場開業。到1982年底,全市通過各種渠道安置待業青年達153.8萬人,10多年來困擾政府和市民的難題,逐步得到化解。1983年2月21日,鄧小平視察了地處靜安寺鬧市區附近的膠州路農貿市場,和個體戶青年親切攀談。隨後,他又視察曲陽新村,特地走訪了知青菜場,連聲稱讚:“知青辦得好嘛!”
鄧小平考慮青年問題是麵向世界,著眼於未來,著眼於21世紀的。他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和契機,敏銳而深刻地指出:
“我國的經濟到建國一百周年,可能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優勢,再加上先進的社會主義製度,我們的目標就有把握達到。現在小學一年級的娃娃,經過幾十年的學校教育,將成為開創二十一世紀大業的生力軍。”
1984年2月16日,鄧小平在參觀上海微電子技術及其應用彙報展覽時,看到兩個闖進電腦世界中的小學生精彩熟練的表演,滿意地點著頭,邊撫摸著孩子的頭,邊說:“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做起。”
1984年6月,在《青年報》創刊35周年之際,鄧小平為其親自批準出版的這份報紙題寫了報名。
1992年2月,鄧小平向貝嶺微電子製造有限公司的青年員工揮手致意。
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過程中,鄧小平密切關注上海青年,一再教誨上海人民,希望上海不要喪失機遇,對上海青年寄予無限期望。1991年,在視察上海飛機製造工業公司時,看到現場的職工都很年輕,他說:“十年後都是骨幹,他們是跨世紀的。”
1992年2月10日,鄧小平視察貝嶺公司後準備離去,他看見站在旁邊的一群歡送他的年輕人後,沒有上車,卻走到青年員工中間。他高興地向青年們招手,年輕人看見鄧小平走向他們中間,心情激動。
一位女大學生說:“鄧爺爺,您好!”
一位青年碩士生說:“鄧爺爺,您是我們年輕人心目中最德高望重的!”他們呼出了青年一代的心聲,表達了貝嶺全體員工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深厚的敬意。
鄧小平聽了回答說,這不好說吧,有一點貢獻,做了一點事,很多事情沒有做,也來不及做。鄧小平的謙遜,使在場的人無比感動。
鄧小平親切地詢問年輕人是什麼學校畢業,青年們高興地回答:“我是複旦。”“我是華師大。”“我是外語學院。”“我是……”
鄧小平感慨地說,21世紀靠你們青年人。
青年人信心十足地回答,請您老人家放心,我們青年人會把中國建設好!
鄧小平帶著滿意的微笑結束了在貝嶺的視察,留給貝嶺員工美好的回憶、無限的自豪和更深的思索。
1993年1月,鄧小平在上海指出,上海工人階級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帶頭羊。
在鄧小平的關心和鼓勵下,上海人民經過一係列努力,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並受到鄧小平表揚。
1993年1月23日,鄧小平在上海指出:“上海工人階級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帶頭羊。”1994年2月9日,鄧小平讚揚說:“上海的工作做得很好,上海有特殊的素質、特殊的品格。
上海完全有條件上得快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