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鄧小平的關懷下,浦東新區經過近4年的努力,浦東開發開放的列車駛入了快車道,浦東以日新月異的變化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實力和後勁。3年前還是一片廣袤田野的浦東,到1993年,第一批10大基礎設施工程除外高橋電廠外,其他工程都實現了“五年任務提前兩年完成”的要求。新區的4個重點小區也已取得了形象建設與功能開發的新進展。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累計已有50幢30層以上的綜合大樓開工建設。金橋出口加工區已完成6平方公裏的“七通一平”,區內引進項目共200個,平均每個項目投資規模達1300萬美元,開工建設的100個項目中已有30個竣工投產。外高橋保稅區已有中外合資企業近千家,其中外資企業占70%以上。張江高科技園區啟動地塊基礎設施建設相繼破土動工,有10多個高科技項目已簽約,“東上海科技城”項目已開工建設。浦東開發區的良好形象已經樹立。
上海市政建設的累累碩果,為實現鄧小平期望上海“三年大變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94年元旦之夜,鄧小平在吳邦國、黃菊等陪同下,登上新錦江大酒店頂層,俯瞰燈光璀璨的上海不夜城景色,高興地說:“上海變了。”短短4個字,既肯定了上海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也概括了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城市建設的巨大變化,更寄托了鄧小平對上海未來發展的鼓勵和鞭策。
除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的成就以外,上海國民經濟進入快速增長的新階段,第一輪“三年大變樣”的1992年至1994年的平均增長速度比整個20世紀80年代平均增長速度接近翻一番。地方財政收入由製止滑坡到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浦東開發開放取得了新的進展,開發麵積達到11平方公裏,浦東新區已進入經濟起飛的新階段。現代大市場格局基本形成,金融、期貨、房地產等要素市場呈加速發展之勢。利用外資出現高潮,1992年一年超過前12年總和,1993年繼續保持好勢頭,比1992年增長1倍多,達70億美元。
1994年2月9日、當吳邦國、黃菊等上海市領導代表1300萬上海人民向鄧小平祝賀春節時,鄧小平充分肯定了上海人民一年中所取得的成績,滿意地指出:“你們上海的工作做得實在好。”
1994年以後,鄧小平再也沒能來上海檢閱“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成果。然而,上海人民遵照鄧小平的指示,努力工作,至2000年,城市建設又經曆兩個“三年大變樣”。第二個3年的重點是蓋房,第三個3年的重點是城市管理和環境建設。
這3個“三年大變樣”的背後是一連串的大項目,如滬寧高速公路(上海段)、徐浦大橋、浦東國際機場、汙水治理二期等,累計需要3100多億元建設資金,而上海財政隻能拿出其中的五分之一。錢從哪裏來?2002年5月,在上海舉行的亞行年會上,上海市市長陳良宇麵對來自亞洲各國的貴賓,侃侃而談:積極推進投融資體製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將社會資金引入城市建設領域,並將市場機製運用到建設、運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具體來說即實行土地批租,靈活運用BOT方式,到證券市場和海外資本市場募集資金,吸引民間資本……集中集體智慧破解難題,一項項改革舉措應運而生。
如今,一個“上有高架,下有地鐵,地麵道路縱橫交錯”的立體交通網在上海初步成型,2000多幢高樓、一大批住宅小區拔地而起,人均居住麵積將近14平方米,大樹進城,整治蘇州河……上海的城市麵貌煥然一新。被外國人稱作是“一個偉大國家發生的傳奇”。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成就為上海20世紀90年代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按照黨中央的要求,按照“三個代表”的精神,上海人民大膽闖、大膽試,抓住了機遇,取得了跨越式的持續發展。這跨越式的持續發展源於什麼?是上海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探索出的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上海特點的國際大都市發展新路;是上海市委“站高一步,看遠一步,想深一步”的決策方針,是市委書記黃菊對上海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之路的總結:“堅持開創性、堅韌性、操作性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