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春,鄧小平反複告誡上海的黨政領導,改革開放為上海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他對上海人民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你們不要喪失機遇。”
鄧小平的講話給了上海城市建設極大的推動。1992年底,中共上海市第六次黨代會就確定了上海發展的三大戰略,並把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列在了首位。1993年,市政府又正式提出,把城市形態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結合起來,按照“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的發展目標,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積極做好《上海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方案》的編製工作。
1993年是上海城市建設的豐收年:在這一年裏,上海重大工程23個項目全部完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豐碩成果一個接1993年12月13日,鄧小平視察了浦東龍陽路立交橋等路段後,笑吟道:
“喜看今日路,勝讀百年書。”
著一個。其中,有世界第一跨度的斜拉橋——楊浦大橋,有上海第一座五層立交——羅山路立交橋,有上海第一條高架道路——內環線一期工程,有上海的“生命工程”——合流汙水治理一期工程。此外,吳淞大橋、江蘇路拓寬工程、龍陽路立交橋、外高橋港區工程、外灘改造二期工程、淩橋水廠一期工程等18項重大市政工程也都按期完成。這一樁樁、一件件高起點的大手筆,不僅為上海市政建設的宏偉畫卷增添了濃墨重彩,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上海長期以來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功能不相適應的矛盾,為上海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增強了後勁。同時,也進一步改善了上海市的投資環境和人民生活。
它還向全世界展示:上海正在以堅實的步伐向國際經濟、貿易、金融中心挺進。
上海城市建設的巨大成就讓鄧小平感到振奮,特別是世界第一跨度的斜拉橋——楊浦大橋的建成,把鄧小平吸引住了。1993年12月13日,鄧小平驅車視察浦東,並登上楊浦大橋。這一天上午,上海寒風細雨,風力達6級,氣溫一下子降至攝氏零度左右。鄧小平在吳邦國和黃菊的陪同下,乘小麵包車視察浦東。經南浦大橋,駛向內環線浦東段,視察浦東最大的羅山路、龍陽路兩座立交橋。
沿路看見浦東熱氣騰騰的建設景象,已經初具規模的浦東基礎設施,他笑吟道:“喜看今日路,勝讀百年書。”同行的鄧小平的女兒鄧楠說:“爸爸從來不做詩,今天怎麼詩興大發?”鄧小平對吳邦國等人說:“這是出自我內心的話。”汽車在雄偉的楊浦大橋上停下來,車門打開,一陣寒風帶著雨點迎麵撲來。這時,等候在橋上的黃浦江大橋工程建設總指揮朱誌豪迎上來說:“橋上風大,下雨,又冷,還是我上車向老人家彙報吧。”但是,鄧小平不顧寒風細雨,堅持要下車。下車後,鄧小平沿橋走了幾十米,朱誌豪在一旁彙報說,楊浦大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斜拉橋,並指著鄧小平題寫的、高高懸掛在大橋主塔上的“楊浦大橋”4個大字說:“這四個字,每個字都有14平方米。”鄧小平高興地說:“感謝上海的工程技術幹部,感謝上海的造橋職工,向他們問好!”並握住朱誌豪的手說:“這是上海工人階級的勝利,我向上海工人階級致敬。”
上海的住房緊張是國人皆知的老大難問題。據統計:解放後至1978年間,全市住宅建設累計投資15.7億元,建成住宅2009萬平方米,每年平均67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麵積僅增加0.4平方米。而且在全市存量住宅內,還有二級以下舊裏2241萬平方米,其中危棚簡屋450萬平方米,因缺少資金,改造非常困難。20世紀80年代“十個平方,三代同堂”的現象還不在少數。低矮、擁擠的棚戶陋室不僅沒有煤氣和衛生設備,甚至連裝自來水龍頭的彈丸之地也很緊張。
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住房矛盾,市委、市政府於1980年3月召開了住宅建設工作會議,要求大家動手,加快住宅建設步伐以解決全市的居住問題,並製定了住宅建設與城市建設相結合,新區建設與舊城改造相結合,新建住宅與改造修繕舊房相結合的方針。會後,市政府開始在市郊結合部興建曲陽等24個規模不等的居民新村等。
1983年2月,鄧小平視察剛建成不久的虹口區曲陽新村,對上海大力興建新村居民小區,解決人民住房緊張的舉措,非常讚賞,並說,隻要群眾生活好,我就高興。此後,在鄧小平、黨中央和曆屆上海黨政領導的重視下,上海的住宅建設速度大大加快。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住宅建設3年上3個台階:1992年竣工麵積為530萬平方米,1993年竣工麵積為616.5萬平方米,1994年竣工麵積超過700萬平方米。與此同時,舊區改造的速度大大加快。通過土地批租的方法,大大促進了舊區的改造。1992年,出讓地塊204幅,動拆遷麵積125.16萬平方米,其中危、簡、棚屋71.54萬平方米,占57.15%,拆遷居民37941戶,拆遷單位944家。1993年出讓地塊251幅,拆遷麵積60.48萬平方米,其中危、簡、棚屋13.94萬平方米,占23.05%,拆遷居民10806戶,拆遷單位2015家。從這兩組數字已看出,如果沒有土地批租,舊區改造不可能這樣快。由於各方普遍看好上海的房地產市場,各方麵資金投入房地產開發力度增強,因此多元化的資金投入加快了舊區的改造。到1990年底,全市人均住房麵積在2.5平方米以下的特困戶全部解決;1993年,全市人均住房麵積達到7.8平方米。住宅建設的輝煌成就,使一批又一批的上海人興高采烈地搬進了寬敞明亮、煤衛齊全的新樓,居住條件得到了明顯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