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南方談話”奏新曲(3)(3 / 3)

到1993年底,全市股份有限公司已發展到118家,股份合作製企業2993家,有126家國有企業實行利稅分流、稅後還貸,有456家國有中小企業被兼並,有168家國有中小商店上市拍賣或轉讓,有700多家國有商業企業實行“六自主”改革,這一係列的改革,為上海進行現代企業製度的改革鋪平了道路。

利用外資是加速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途徑之一,是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重要內容,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偉大實踐,是加快上海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鄧小平指出,像中國這樣大的國家搞建設,“需要對外開放,吸收外國的資金和技術來幫助我們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利用外資對推動上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外資已成為上海國民經濟乃至社會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更是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從而促進了上海利用外資的高速發展,對外開放出現了嶄新局麵。

為了適應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需要,充分發揮各區、縣、局的積極性,1992年4月,市向區下放了500萬美元以下外商投資項目審批權,簡化了審批程序,增強了服務意識,提高了服務效率,使各區門戶大開,主動招商。實踐證明,審批權限的下放,有力地促成了上海利用外資工作新局麵的形成。

1992年,上海批準的三資企業數相當於過去12年的總和,共計批準2016家,協議吸收外資33.57億美元,分別是前12年總額數(1277家、33.3億美元)的157%和100.8%。並呈現出外資來源更趨多元化、500萬美元以上項目多、國際著名跨國公司投資踴躍、投資領域從工業向第三產業全麵發展等特點。以外商投資來源為例,投資的外商來自38個國家和地區,其中11家是新增的。家數列為前四名的依次是香港、台灣、美國、日本;金額列為前四名的依次為香港、美國、日本、台灣。這說明上海經濟的外向度有了進一步提高。

培養和選拔大批德才兼備的年輕幹部,實現幹部隊伍的新老交替,保證黨的事業後繼有人,代代相傳,這是鄧小平反複思考和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南方談話”中他強調指出:“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鄧小平站在這樣的戰略高度,反複告誡全黨,要著眼長遠和未來,抓緊培養接班人,尤其要注意培養年輕人,這是體製改革的“一個中心目標”。市委要求各級領導幹部深入基層,到經濟建設的第一線去發現和選拔幹部。市委決定結合市、區縣兩級各套班子換屆工作,對預備人選抓緊考察,及時定向定位,選擇一批年輕幹部進局級領導班子;同時抓緊後備幹部的培訓工作,要求在3年內通過市委黨校完成2000名中青年局級後備幹部的培訓工作。1993年,市委提出了上海要有意識地培養選拔能夠跨世紀的100名既懂政治、又懂經濟的高層次黨政領導幹部,800至1000名有專業、有能力的高級經營管理人才,一大批各種類型的高級專家這一戰略性育人工程,即“三個一”育人工程。與之相配套的還有一些子工程,主要有規劃體係、政策體係、運作體係等,從而形成了一個具有全方位和封閉性的工程體係,為邁向21世紀的上海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和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