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南方談話”奏新曲(3)(2 / 3)

受減按15%征收所得稅的優惠。一批企業獲得了自營產品出口權,一批企業擁有了外彙現彙賬號。按保稅區有關政策設立了外高橋保稅區生產資料交易市場,並在金橋出口加工區籌建了具有2000平方米營業洽談場所、9000平方米保稅區倉庫、1萬平方米堆場的保稅生產資料交易市場展示廳。各項優惠政策的到位操作,已發揮出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全市範圍內掀起了用足用好優惠政策的熱潮。

軟、硬件投資環境的改善和優惠政策的落實兌現,吸引了大批中外客商投資浦東新區,推動了重點小區的開發啟動。1992年全年新批三資企業534家,總投資28.6億美元,直接吸引外資13.42億美元;批準中央各部門和各省市投資的內聯企業1093個,直接利用外地資金92.6億元人民幣。中外客商的投資熱潮,使各小區出現了中外資項目投入激增和配套設施建設加快的好勢頭。中外投資的激增和基礎設施、小區開發的大量投放,有力地推動了新區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1992年,浦東新區各項經濟指標增長速度均高於全市,全年新區國民生產總值達91.46億元,比上年增長21.2%,比全市高出6.4個百分點,占全市比重由1991年的8.3%提高到8.8%。

增強企業活力,搞活經濟,在鄧小平改革思想中是十分重要和突出的。他認為,城市改革應該讓工廠能“千方百計地發揮主動創造精神”,“把經濟搞活”。為了搞活企業,必須根本調整企業與政府的連接方式。鄧小平認為要改革原有的體製,必須正確認識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明確提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在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關鍵是要搞好國有企業的改革使其成為市場經營的主體。

90年代初,上海在認真總結80年代國有企業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全麵輻射,大力拓展”和“全麵深化,闖出新路”。即將原來少數試點的國有企業的改革推廣到全部國有企業,從工業領域擴大到國有商業、外貿、建築業、科研和金融企業等,並且輻射集體企業,從企業改革擴展延伸到以企業改革為中心環節推進各項改革和調整企業組織結構、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從搞活單個企業擴展延伸到整體企業,從單項改革擴大到配套全麵改革,鼓勵企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並從三個方麵逐步展開:一是積極借鑒三資企業的經營管理機製來促進國1992年2月,鄧小平指出,多搞點“三資”企業,不要怕。

有企業的轉製,從機製上實行國有企業同三資企業的嫁接,促進國有企業的機製轉換。根據鄧小平“多搞點‘三資’企業,不要怕”的指示精神,1992年,全市共批準引進工業性“三資”項目1600多個,通過引進,將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改製為中外合資企業,使國有企業從機製上向三資企業靠攏,並且在部分並未實施合資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引進三資企業的經營管理機製和享受三資企業的有關政策。二是擴大國有企業股份製的改製,實現國有企業經營機製的轉換。1992年,經批準,全市共有52家國有企業經過組建和改組成立股份製公司,股本總額109.8億元。到1992年底,全市股份製企業達780多家,涉及領域包括工業、商業、科技、房地產和谘詢業等各個行業,國有企業的改製有力地推動了國有企業的管理機製和經營機製的轉換。三是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承包責任製,針對實行企業承包製中暴露出來的問題,1992年對135家地方國有工業企業的承包辦法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實行利稅合一承包製、改進經營效益同工資總額掛鉤的辦法,對中小型企業推行風險抵押、租賃、托管、劃小經營單位等改革措施,對虧損企業實行減虧承包,對部分扭虧無望的企業實行關、停、並、轉和拍賣。在這一年中,全市共有122家企業被兼並,27家國有小商店被拍賣。1993年上海在改革試點取得成效的基礎上,按照“多元化、大縱深、全方位”的企業改革思路,進一步加大了改革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