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尋求真理赴歐洲(2)(2 / 3)

當時即將赴法尋求“工業救國”理想的鄧小平也許並沒有想到,當他7年後再次回到上海時,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堅定的一分子了。

當時的上海不僅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誕生地,也是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中心。

受互助主義、工讀主義等各種新思潮的影響,1912年初,李石曾、吳玉章、吳稚暉、張繼等人在北京發起成立了“留法儉學會”。他們在學會的公啟中提出:

改良社會,首重教育。欲輸世界文明於國內,必以留學泰西為要圖。惟西國學費,宿稱耗大,其事至難普及。曾經同誌籌思,擬興苦學之風,廣辟留歐學界。今共和初立,欲造成新社會新國民,更非留學莫濟,而尤以民氣民智先進之過為宜。茲由同誌組織“留法儉學會”,以興勤儉樂學之風,以助其事之實行也。

學會提出的“以節儉費用,為推廣留學之方法;以勞動樸素,養成勤潔之性質”,最終實現“擴張國民教育”、“輸入世界文明”、“闡揚先儒哲理”和“發達國民經濟”的主張很快就得到了青年知識分子,尤其是那些因家境貧寒而無力出國留學的青年的積極支持。他們迫切地希望通過勤工儉學努力掌握歐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以便歸國後實現“科學救國”、“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的理想。正如李維漢後來所說的:“我們都是隻受過中等教育的青年,有提高科學文化水平的願望,但因家境貧寒,無力上學,一旦知道可以到法國經過勤工達到升學的目的,便想盡辦法奔向這條路上來。”

當時尚在獄中的周恩來為勉勵即將赴法勤工儉學的覺悟社社友李愚如,也寫了一首自由體長詩——《別李愚如並示述弟》,詩中表達了青年學生對以勤工儉學的方式到法國學習本領、有朝一日回到祖國實現抱負的熱烈期望:

“念你的精神,

你的決心,

你的勇敢,

興致致的向上,

全憑你的奮鬥壯膽。

出國去,

走東海、南海、紅海、地中海,

一處處的浪卷濤湧,

奔騰浩瀚,

送你到那自由故鄉的法蘭西海岸。

到那裏,

舉起工具,

出你的勞動汗,

造你的成績燦爛。

磨練你的才幹,

保你天真爛漫。

他日歸來,

扯開自由旗,

唱起獨立歌,

爭女權,

求平等,

來到社會實驗。

推翻舊倫理,

全憑你這心頭一念。”

“三月後,

馬賽海岸,

巴黎郊外,

我或者能把你看。”

隨著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在中華大地的逐漸興起,作為赴法勤工儉學的起點——上海,吸引了無數像鄧小平這樣胸懷強國夢想的熱血青年。

從1919年3月17日第一批勤工儉學生乘日輪因幡號赴法開始,到1920年12月15日最後一批勤工儉學生乘法輪智利號赴法為止,在這為時一年多的留法勤工儉學高潮時期中,前後共有20批學生1449人從上海踏上了前往法國的道路。其中,周恩來、李維漢、趙世炎、蔡和森、向警予、蔡暢等一批先進青年通過赴法勤工儉學,直接接觸產生馬克思主義的歐洲社會,親身體驗工人階級的生活,思想發生了根本轉變,最終選擇走上了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

毛澤東雖然沒有親自前往法國勤工儉學,但他也曾為組織湖南學生赴法勤工儉學四處奔走,多方聯絡,作出了很大的貢獻。1919年3月14日,為了歡送湖南青年從上海出發赴法勤工儉學,毛澤東生平第一次來到了上海,並參加了由環球中國學生會組織的歡送赴法青年的活動,勉勵青年們赴法國勤工儉學,邊打工邊讀書,就近了解歐洲革命和俄國十月革命的情況。

在上海,人們也對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給予了極大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