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尋求真理赴歐洲(2)(1 / 3)

1920年8月27日下午3時,重慶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的83名學生排著整齊的隊伍,出太平門,懷著對故鄉和親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和對“工業救國”理想的熱情和執著,乘坐著法商吉利洋行的吉慶號輪船順長江東下,前往上海。

也許16歲的鄧小平當時並沒有想到,這一離去,此生就再也沒有重新踏上廣安這片故鄉的土地。

(第三節)上海: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中心

鄧小平來到上海的時候,上海正處於近現代史上一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

受辛亥革命的推動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特殊機遇,以麵粉、紡織為主的輕紡工業、交通運輸業、機器製造業、商業等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行業規模不斷擴大,資本積累日漸加快,並且形成了一批掌握現代生產技術和管理知識的民族資本家。同時,伴隨著上海近十年的經濟發展,橡膠業、水泥業、染織業、西藥製造業、電器業等新興行業在上海迅速拓展,工業門類不斷增加,不少新興的企業和產業不僅首先在上海產生和集中,並且對全國各地形成了極大的示範作用。

鄧小平赴法勤工儉學的起點——上海。

作為中國最先開埠的城市之一,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已確立了中國航運和貿易中心的地位。它和世界上100多個國家的300多個港口有著貿易往來,對外貿易值始終占全國貿易總額的50%左右。站在黃浦江邊,隻見運載著棉紗、棉布、呢絨、玻璃器皿、機械五金等廉價工業品的外國商船絡繹不絕地駛入黃浦江,通過上海進入中國內地的城市和農村。而內地生產的絲綢、茶葉等商品和各種原材料也源源不斷地彙聚到上海口岸,從這裏飄洋過海,遠銷國外。

經濟的發展也孕育了文化的繁榮,20世紀初的上海彙聚了眾多的翻譯出版機構,吸引了各類知識分子,成為國內外各種文化、思潮的交彙點。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翌年改名為《新青年》),宣傳“民主”和“科學”的口號,猶如一聲春雷驚醒了辛亥革命後中國的思想界,正如一些青年所說的:“我們素來的生活,是在混沌的裏麵,自從看了《新青年》漸漸的醒悟過來,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看見了曙光一樣。”

尤其是在1920年前後,五四運動造成的政治激蕩使得北京的政治氣氛日益壓抑。蔡元培、陳獨秀、胡適、徐誌摩、丁西林、葉公超、聞一多諸多知名學者、教授因不滿北京的文化氛圍而陸續離開北京南下,來到思想文化更為活躍的上海。這正如魯迅所說的:“北京雖然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但自從支持著《新青年》和《新潮》的人們風流雲散以來,一九二○至二二這三年間,倒顯著寂寞荒涼的古戰場的情景。”

與北京的日漸沉寂相反,這時的上海卻是各種思潮迅速傳播、彼此交鋒,新聞、出版、文化事業蓬勃發展。

以《新青年》為中心,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在諸如《民國日報》

副刊《覺悟》、《星期評論》、《建設》等報刊、雜誌上宣揚馬克思主義理論,上海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一個重要基地。有人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一年以來,社會主義底思潮在中國可以算得風起雲湧了。報章雜誌底上麵,東也是研究馬克思主義,西也是討論鮑爾希維主義(即布爾什維主義);這裏是闡明社會主義底理論,那裏是敘述勞動運動底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會主義在今日的中國,仿佛有‘雄雞一鳴天下曉’的情景。”同時,一些年輕的馬克思主義者在介紹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通過成立工會、舉辦補習學校和俱樂部等方式,對工人進行教育、訓練,積極開拓工人運動。

在對馬克思主義和俄國十月革命經驗的學習和傳播中,在中國工人運動的實踐中,這些先進的知識分子逐漸認識到,要用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首先要像俄國那樣,建立一個無產階級的政黨。

在共產國際的支持和幫助下,1920年6月,陳獨秀、李漢俊、俞秀鬆、施存統、陳公培5人在上海環龍路老漁陽裏(後改名為銘德裏)2號陳獨秀寓所開會,決定在上海成立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

1921年7月23日,來自上海、北京、長沙、武漢等地的13人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齊聚上海法租界望誌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