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不僅是連接中國和西方的經濟和航運中心,而且是各種思潮廣泛傳播、相互爭鋒的交彙點。當時的上海既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誕生地,也是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的中心,吸引了無數胸懷強國夢想的熱血青年,從全國各地彙聚到這裏。作為其中的一分子,1920年9月,年僅16歲的鄧小平告別家鄉四川,來到上海,準備赴法勤工儉學,到西方國家尋找一條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道路。
(第一節)滿懷憧憬別上海
1920年9月11日,天色陰暗,大雨如注,整個申城籠罩在茫茫雨霧中。
但在黃浦江岸邊的法蘭西碼頭上,卻是熱鬧異常。大約90名年齡在15歲到25歲之間的青年學生撐著傘,冒著瓢潑大雨,排隊等候登上小艇。他們大多身穿歐洲款式或美國款式的服裝,這是又一批即將赴法勤工儉學的青年學生。他們之中有幾位來自湖南和江蘇,但絕大多數則是重慶留法勤工儉學學校的學生。其中,一位個子不高、圓圓的臉上充滿了稚氣的少年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年僅16歲的鄧小平。
在前來送行的華法教育會工作人員、記者和學生們的送別和祝福聲中,鄧小平和同學們一起搭乘專供旅客登船用的小艇,沿黃浦江順流而下,到達楊樹浦碼頭,登上法國郵輪鴦特萊蓬號。
據當時與鄧小平一起赴法勤工儉學的同學江澤民(原一機部顧問,又名江克明)回憶,鴦特萊蓬號是當時一艘比較先進、豪華的輪船,常年往來於歐、亞、美三大洲之間。它長約50丈,寬約6丈,高10丈左右,約有幾萬噸。船的艙位分為3等,每個艙中可以容納數百名乘客,其中一等艙的票價為800元,二等艙的票價為500元,三等艙的票價是300元,而這些赴法勤工儉學的學生們買的則是100元的四等艙(即無等統艙)船票。其實,鴦特萊蓬號上並沒有什麼四等艙,隻是為了照顧這些貧窮的赴法勤工儉學學生而臨時設置的。所謂的四等艙,就是貨艙。在半明半暗的船艙裏,到處堆放著各種貨物,幾排臨時放置的簡陋的雙層床就是學生們的床鋪了。由於貨艙位於甲板下,僅在艙頂靠近天花板的地方有幾個圓形的小窗口可供通風,因此艙內的空氣非常混濁、潮濕,臭蟲、蚊子肆虐,擾得學生們不得安寧。在航行中,一些學生隻好把襪子套在手上,把褲腳紮緊,用毛巾把臉和脖子包住,隻露出鼻子和眼睛,以求睡個安穩覺,另一些學生則買個躺椅到甲板上消磨時間和睡覺。用學生們自己的話說,就是“四等無定臥室”,“天晴在船頂上、邊上,落雨在梯隅及其他的空地方”。
學生們剛登上輪船,隻聽得一聲汽笛長鳴,鴦特萊蓬號已經起錨開航,不久就駛出吳淞口,進入浩瀚無垠的大海之中。鄧小平和同學們一起奔到甲板上,倚著高高的船欄,在大雨中無限深情地凝望著這片逐漸模糊的土地,眼中的淚水情不自禁地奪眶而出。此時他們的心中既有對告別故土的依依惜別之情,更多的則是對國家、對民族的強烈的責任感,正是這種責任感使鄧小平和同學們選擇了赴法勤工儉學之路,為國家和民族尋找新的出路。
也許,一位赴法勤工儉學學生的詩句正形象地描述了他們此刻既依依不舍又滿懷憧憬的複雜心情和不畏艱險的堅定決心:
“她——船——在這茫茫的孽海,
黑魆魆的夜裏潛行;
有時遇著暴雨,
有時遇著狂風,
欲阻止她前進。
前進,前進!
總要自信自任!
暴雨住了,
狂風不鳴;
無星無月,除了波濤聲;
莫怕觸著暗礁,
莫怕越出航線!
眼認清了,舵把掌穩,
東西南北,航他一個地遙天遠。
嗬,前麵出現燈塔光,
照著她前行。
原來在這黑茫茫孽海裏,
那些有險的地方,始有光明。”(第二節)少年鄧小平:從四川來到上海
這是鄧小平第一次來到上海,也是他一生中重要轉折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