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結束後,鄧小平沒有回到廣安縣立中學堂,而是與遠房叔叔鄧紹聖及同鄉胡明德(又名胡倫)一起登上開往重慶的輪船,沿著滾滾翻騰的渠江東下,結伴報考重慶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這一決定改變了鄧小平一生的命運。
1918年8月,受留法勤工儉學熱潮的影響,當時擔任重慶商會會長的汪雲鬆與重慶市教育局局長溫少鶴等人召集重慶各界名流,共同籌資創辦了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
其中,汪雲鬆從籌組留法勤工儉學會重慶分會到建立預備學校,辦理簽證,直到最後送走學生,每一件小事都親力親為,一絲不苟。直到幾十年後,當年的學生們仍然十分感激這位老先生。
1949年重慶解放後,有一天,西南軍區突然派了幾個人來到汪雲鬆家中,但汪雲鬆不知凶吉,躲了起來。第二天,西南軍區又派了輛吉普車,把汪雲鬆接到軍區。他一路上忐忑不安,直到下了車後才知道,原來是當年的學生、現在擔任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區政委的鄧小平請他吃飯。汪雲鬆回來後興奮異常,逢人就說:“小平真不錯呀,我現在才曉得,共產黨也不忘故舊!”
後來每每談及這些,汪老先生都會激動不已。當初汪雲鬆創辦重慶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隻是為了培養搞實業的人,走實業救國的路子,沒想到卻為新中國培養出了兩名副總理,他們就是鄧小平和聶榮臻。
1919年9月中旬,重慶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在孔廟內(俗稱夫子祠,校址現為重慶市第二十九中學)正式開學。第一屆共招收學生110人,學製為一年,課程主要有法文、中文、代數、幾何、物理和工業常識等,以法文為主,目的是使學生粗通法語並掌握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為以後去法國勤工儉學作準備。
學校還根據學生入學時水平的差異,分成高級班和低級班,凡中學畢業的進入高級班學習,而像鄧小平這樣還沒有完成中學學業的學生讀低級班。
在重慶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所有的學生中,鄧小平無疑是頗引人注目的。當時新式教育普及未久,學生年齡一般都比較大,而鄧小平是這些學生中年齡最小的一位。雖然鄧小平年紀較小,但學習異常刻苦,這給同學們都留下了相當深刻的印象。60年後,當年的同學江澤民還清晰地記得這位個子矮小、年紀很輕的小同學。他說,鄧小平是稍晚的時候才進入這所預備學校的,他那時就顯得非常精神,精力十分充沛。他的話不多,學習非常刻苦認真。
在重慶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就讀期間,還發生了一件令鄧小平終生難忘的事情。那年11月,重慶警察廳長鄭賢書挪用公款4000多元廉價購買信孚洋行的日貨80多箱,並以警察廳的名義公開拍賣,這激起了重慶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川東師範、重慶聯中等學校的1000多名愛國學生的強烈不滿。他們紛紛走上街頭,將警察廳徹夜圍住,要求鄭賢書交出日貨。經過兩天一夜的鬥爭,學生們取得了初步勝利。回到學校後,鄧小平和同學們還自動把帶有日本商標的牙粉、臉盆等用品摔在地上焚燒,把洋布衣服也撕毀,表示再不用東洋劣貨。
當時,時代的脈搏,愛國的思潮,都衝擊著鄧小平的頭腦,廣大青年學生和各界人士高昂的愛國熱情,使鄧小平受到深刻的教育。鄧小平後來也談到,由於與同學們一起參加了這個運動,自己的愛國救國思想有所提高,也更堅定了去法國勤工儉學、尋求救國道路的決心。
1920年7月19日,重慶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第一屆83名畢業生經過一年的學習順利畢業。其中,鄧小平的堂叔鄧紹聖等46人取得貸費生的資格,由重慶留法勤工儉學會為每人提供300元的費用,其餘的37名學生和未進入預備學校學習的江津學生熊雲章為自費生,由重慶工商界捐助每人100元,再由個人自籌200元,湊足300元,鄧小平就是這38名自費生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