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尋求真理赴歐洲(1)(2 / 3)

雖然,此時的鄧小平隻是一名16歲的少年,但他毅然決定告別家鄉和親人來到上海,準備去遙遠而陌生的法國勤工儉學,以此為動蕩中的中國尋找一條強國富民之路,這離不開家庭、師長的影響,以及自幼對四川此起彼伏的革命風潮的耳濡目染。

鄧小平於1904年8月22日出生在四川省廣安縣協興鄉牌坊村一座普通的農家小院中。作為家中的長子,雙親對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並鄭重地為兒子起名為“鄧先聖”。5歲時,當時還名叫“鄧先聖”的鄧小平進入私塾接受啟蒙教育,也許是因為私塾老師認為“先聖”二字對先人有失恭敬吧,孔夫子尚且被尊稱為“聖人”,孟子也隻被後人稱為“亞聖”,一個隻有5歲的小孩子怎能叫“先聖”呢,於是把鄧小平的名字改為“鄧希賢”,這個名字鄧小平一直用了18年。

鄧小平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風起雲湧的變革年代。

自鴉片戰爭開始,中國社會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1911年辛亥革命後,統治中國達數千年之久的封建製度雖然被推翻了,但中華民國的成立並沒有給人們帶來預想之中的民族獨立、民主和社會進步。在“中華民國”這塊空招牌下,經濟上的橫征暴斂,政治上的黑暗統治、軍閥間無休止的爭奪和戰爭,以及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強權控製使得中華民族走向了存亡關頭。

為了挽救中國,中國人民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浪潮。

從保路運動到辛亥革命,再到五四運動,這些曆史浪潮不僅衝擊著沉睡的中國,也影響著閉塞的廣安。

20世紀初年的風雲激蕩也使得鄧小平不再滿足於課堂上的學習,他一麵讀書,一麵關注著動蕩中的國內形勢。

1911年的夏秋之際,為抗議腐朽的清政府將四川的築路權拱手讓給西方列強,四川人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

保路風潮也漸漸影響到廣安,《來日大難歌》這樣一些號召參加保路運動的宣傳歌謠在學校流傳開來,受成都、重慶等城市的罷市、罷課風潮的影響,協興場上的一些店鋪也紛紛響應,關門罷市,廣安的小學也罷課放假。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瓜分、中國百姓的苦難生活給尚在讀小學的鄧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鄧小平進入廣安縣立中學堂就讀的第二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運動爆發了。北京的3000多名學生衝破軍警的阻攔,齊集天安門前舉行示威遊行,要求政府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的風潮很快席卷全國,在上海,以日資棉紗廠工人為首,上海的工人階級也從6月5日起舉行罷工,支援學生的反帝愛國運動。消息傳到廣安,廣安縣立中學堂的學生們也積極行動起來。5月底,在廣安成立了廣安學生愛國分會,向市民散發宣傳“公啟”,並組織了遊行和罷課,15歲的鄧小平也積極地參加了這些活動。

5月底以後,由於學校一直處於罷課的局麵,加上又臨近暑假,鄧小平和其他同學一樣,離開學校,回到家中。

就在鄧小平回家後不久,遠在重慶的父親鄧紹昌捎來了重慶已經成立留法勤工儉學重慶分會、並準備開設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的消息。鄧紹昌早年曾在成都政法學校求學,後來又長期在外謀事,是一位思想十分開明的知識分子,因此極力主張兒子去重慶報考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將來以勤工儉學的方式到法國去留學。

對於父親的主張,鄧小平十分支持。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知識的逐步豐富和眼界的日益開闊,鄧小平認識到不僅是家鄉廣安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四川、乃至全中國都是如此,軍閥混戰,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中國怎樣才能擺脫貧窮落後和政治上的黑暗混亂,真正走上富民強國的道路呢?受“工業救國論”的影響,鄧小平迫切地希望走出閉塞的廣安,去重慶學習本領,增長見識,更希望將來有機會出國去學點本事,回來辦工業,為國家的富強出力。60年後,鄧小平在與紐約《時代》雜誌的記者交談時也曾說道,當年他參加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是因為“我們看到中國是一個弱國,我們要使它強大。我們認為要達到這一目的,隻有使它走上現代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