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爭取歸還遼東(3 / 3)

日本為占領台灣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代價源於台灣人民不屈不撓的抵抗精神。早在《馬關條約》簽訂的第二天,當台灣人民得知寶島被割讓的消息後,“若午夜暴聞驚雷,驚駭人色,奔走相告,聚哭於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於四野。”日本人登陸台灣,遇到的便是台灣軍民長達半年之久的抵抗,日本必須用士兵的生命來換取台灣的每一個城鎮和每一座村莊。後來日本人也在記述他們“接收”台灣省的書中寫到:

無論何時,隻要我軍一出現,附近的村民便立刻變成我們的敵人。每個人甚至年輕的婦女都拿起武器來,一麵呼喊著,一麵投入戰鬥。我們的對手非常頑強,絲毫不怕死。他們隱蔽在村舍裏,當一所房子被大炮摧毀,他們就鎮靜地轉移到另一所房子裏去,等一有機會就發動進攻。不僅台北的情況是這樣,而且整個新竹的四郊也是這樣。新竹的村民是以頑強和勇敢著稱的。

據日本官方統計數字,日軍在占領台灣的整個戰鬥中,共損失3.2萬人,這個數字為日軍侵台部隊總人數的一半。然而不幸的是,台灣人民麵對的是朝廷的出賣,孤軍奮戰的台灣民眾終究敵不過瘋狂的日本職業軍人的進攻。從此台灣被日本占領並統治達50年之久。

朝廷上至慈禧、光緒帝、奕訢,下至李鴻章、翁同龢諸大臣在這次議和中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們也有著不同的表現。

在整個甲午中日戰爭的過程中,光緒帝都表現出積極的戰鬥熱情,希望借對日戰爭揚國威於海內外,同時也樹立自己在朝廷中的威望。然而在多年積弱之後,清朝政治軍事均腐敗已極,外有強兵壓迫,內有諸多大臣掣肘,結果所有的希望與夢想皆付諸東流,他陷入深深的苦悶之中。如翁同龢在日記中所寫,光緒帝因“時事如此,戰和皆無可以恃,言及宗社,聲淚並發”,真實地反映了光緒帝所處的進退維穀的尷尬境地。

甲午中日戰爭的關鍵時刻,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打破慈禧太後的重重障礙,重新起用奕訢。本意是為壯大主戰派的力量,以與慈禧為首的求和派相抗衡。可第四次踏入最高統治階層的奕訢已沒有了往日的朝氣,他以保持清王朝的繼續統治為最高目標,反戰求和,十分注意察意觀旨,明哲保身,一意以“和”為貴。在他的主持下,簽訂了屈辱的條約,民族權益遭到嚴重損失。

整個戰爭過程中,光緒帝對李鴻章都極為反感。戰爭初期,由於領導和指揮戰爭失利,光緒帝毫不留情地削了他的職,並令其永不得進京。戰爭和議之時,人人避之不及,奕訢和慈禧重新啟用李鴻章,光緒帝這時也不得不倚重李鴻章。在國家大局麵前,李鴻章選擇不顧惜自己的聲名而承擔責任以保全國家,這種精神是值得稱讚的。在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勢下,談判過程非常艱難。然而從有榮辱羞恥與奮發向上之心的帝王的角度來看,光緒帝是不能接受國土在自己手中淪喪、國庫在自己手中被賠光的事實的。所以李鴻章換約回來,光緒帝心情極壞。李鴻章進京請安之時,光緒帝曾當麵斥責他“身為重臣,兩萬萬之款從何籌措?台灣一省送予外人,失民心,傷國體”,義憤填膺,聲色俱厲。

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修建花園,使國家武備大傷。在戰火燃起的初期,為了不影響自己六十大壽的順利進行而極力主張和議,動機非常自私。而當中國在平壤、黃海、遼東、威海戰爭中節節失利,和議不得不進行的情況下,慈禧又處處回避責任,將落罵名的議和事交由光緒帝、奕訢去傷腦筋。

同為朝廷重臣,翁同龢與李鴻章截然不同。翁同龢一直主戰,即使戰爭的勝負未卜;他拒絕與“和”扯上關係,即使在和議已成定局的情況下。平時翁同龢一向以正色立朝,在關乎自身聲名時,又特別懂得如何明哲保身。議和前後,光緒帝派翁同龢入總理衙門,軍機大臣照例應兼任總理衙門大臣,但翁同龢知道總理衙門當下首要任務必為和議時,堅決辭掉了該職。李鴻章奉命與日談判商約,翁同龢拒絕參加,顯然是怕挨罵。

真可謂“時窮節乃見”,一個人的膽識、才略、品質、民族精神和氣節在國家的危急時刻尤其能得到充分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