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反向主和(2 / 3)

過了將近一周的時間,英國駐華公使歐格納再次以中國放棄朝鮮和對日賠款作為請各國出麵調停勸說日本停戰的條件,催促清政府早作決定。

奕訢當即求見光緒帝。

毓慶宮內,光緒帝和幾位朝廷大臣正在緊急商議時局。六叔奕訢是自家人,又是當下重臣,自不避諱,直接宣進殿。聽到議和條件後,大殿內諸位大臣的意見馬上分為旗幟鮮明的兩派。

翁同龢與李鴻藻堅決反對,認為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乃為天下萬民所惡之行為,且英人所提條件,明顯偏袒日本、要挾催逼大清,所以斷不可同意。奕訢、孫毓汶、徐用儀則表示讚同英國調停意見,一來太後大壽將近,二來若不停戰,恐倭寇越過鴨綠江北進龍興之地盛京,祖陵難保,無法向列祖列宗交待。雙方爭執不下,光緒帝隻好發話說等奏明太後後再行商議。

養心殿內,奕訢據實陳奏,翁同龢陳述了關於急催各路援兵,懸賞九連城前敵將士加緊趕修6艘受傷軍艦準備決戰的要求。慈禧聽後,隻道:

“一切以和為貴,一旦開戰,生靈塗炭,國庫耗費。天意已定,恭王,你按英國的條件去辦吧。”

關於議和停戰之事,英國方麵出麵請各國調停。現在,清政府願意接受議和條件,和議是否能成,關鍵是其他各國及戰爭另一方日本的意見了。誰知英國對調停中日之爭所表現出的熱心隻不過是一廂情願,其建議不僅遭到美、德等國的拒絕,甚至日本也懷疑英國是別有用心,伺機挑動列強與日本在中國利益上的爭端,因而拒絕英國調停,並表示將盡快布置兵力入侵中國。

而此時,北京城內一派歌舞升平。光緒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六日(1894年10月19日—24日),京城內一片忙碌景象。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太監宮女,都在為慈禧六十大壽做各項準備工作,慶壽活動成了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從西苑到頤和園,五步一彩亭、十步一彩棚,送鮮花、搭戲台、搬樂器,熱鬧非凡。

光緒二十年九月二十八日(1894年10月26日),清軍鴨綠江防線50000多人全線潰敗,日軍侵入清朝“龍興之地”東三省。

奕訢顧不得慶壽的諸多忌諱,收到前線消息的當天,即向光緒帝緊急奏陳了前線的情形,並且報告遼東的部署情況。同時受到召見的還有軍機首座禮親王世鐸,誰料這位軍機重臣在如此異常嚴峻的局勢下,顧左右而言他,僅商議慶典事。

奕訢非常地痛心!大清之所以到今天這步田地,世鐸、孫毓汶等這幫現任樞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現任樞臣禮親王世鐸、額勒和布、張之萬、孫毓汶等,都是十年前由醇親王奕譞一手選定的。世鐸是這個樞廷的領班;孫毓汶是醇親王的親信,因醇王不宜入軍機,特派他入軍機,每次召見,太後視其如同醇王,所以軍機中孫毓汶雖地位最低,權勢卻最重,是軍機處的靈魂。十年來,他們粉飾太平,貪汙腐化,賄賂成風,一味迎合慈禧的權力欲和享樂欲,且不明外情,目光短淺,完全失去了奕訢集團為政時的那種兢兢業業、居安思危的作風。導致世風日下,國勢日益衰微。

再看看對手日本,近代中國最蔑視的外國莫過於日本。幾個世紀以來,他們多倚靠月黑風高之時在中國搶掠劫盜財物過活,中國人稱其為“倭寇”,意即“矮小的強盜”。然而1868年的一次變革,這個民族由一個混亂而貧窮且受外國侵淩的農業小國一變而為一個相對發達的近代工業國家,躍居世界強國之列,這次變革就是開始於中國同治年間的日本明治維新運動。之後的短短二十年,君主立憲製的現代生產關係使日本迅速成長為一個具備了一切資本主義政治和經濟特征的嶄新國家,並從此開始了“開拓萬裏波濤,布國威於四方”的侵略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