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反向主和(1 / 3)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慈禧太後信任李鴻章,避戰求和,又遭敗績。清王朝危機四伏,矛盾重重。帝黨費盡全力要求慈禧太後再次起用奕訢,目的是對抗一直主張對日求和的後黨力量。然而,此時的奕訢年老多病,多年失勢,對政務亦有所隔膜,加以一再遭受慈禧太後的打擊,銳氣大減。重新上台後,竟隻敢順著慈禧太後的意旨辦事,不敢稍有出格。

為了過好六十大壽,慈禧竭力想通過議和早日結束中日戰爭。最初想通過俄國、英國、德國、美國等出麵調停,早日與日議和停戰。外國調停幹涉未成,才改由李鴻章為全權議和大臣赴日談判。所有這些事情能最終完全按慈禧的意願達成,都與奕訢緊密相關。

早在李文田等人上折請求起用奕訢的那次朝會上,慈禧即命翁同龢立即起程去天津,向李鴻章傳旨:朝廷欲請俄國公使喀西尼調停中日之爭,讓李鴻章在喀西尼假滿回任途經天津時,探探他的口風。翁同龢認為這可是遭舉世唾罵之事,不僅一生的英名,而且連父兄昔日成就的威望都要毀於一旦。堅決請辭,拒不受命。慈禧無奈,遂改口令其以“責李鴻章何以貽誤至此”的名義赴天津,往返日期不得超過七日。翁同龢不便再推辭,含屈受命。

就在翁同龢返京複命李鴻章探尋俄使意向的當天,複出後的奕訢稟承慈禧意旨,密函李鴻章:當下戰守均無可解決問題,望在喀使到天津後,即與其密議(和議事),如何妥善解決,總以無傷國體,暫止兵爭,在敵還未入境之前,速速決策停戰之法。這完全違背光緒帝主張繼續對日作戰的願望,是隻求能以議和方式讓日人退兵之舉。

積極準備讓李鴻章與俄國公使麵見的同時,慈禧又決定請英國出麵調停。主持此事的是奕訢,畢竟赫德是奕訢的老朋友了,辦理總理衙門的時候,兩人就開始建立起了很密切的關係。奕訢賦閑在家期間,赫德還曾托人捎給他一些禮品。

10月7日,奕訢召見赫德,老朋友相見,自然有說不完的話。從生活、海關稅務再到宦海沉浮人生感悟等。但奕訢沒有忘記兩人此次會晤的主要目的,趁正談在興頭上,試探著問道:

“赫德先生,本王有一話不知當問不當問?”

赫德忙笑道:“你我相交多年,早已成了無話不談的知己,還有什麼話不便說呢?”赫德在中國生活了幾十年,很了解中國的文化和人情世故,善於與中國人打交道。一句話便拉攏了雙方在政治話題上所保持的那種距離。

“我大清與日本交戰已數月,久攻不下,現欲請貴國出麵相助,以早日結束戰爭。先生以為如何?”

赫德聽了急忙擺手,道:“王爺,可以坦率地說,大英是斷不會答應這一請求的。”

這正是昨日珍、瑾二妃的堂兄誌銳所托詢問的事。奕訢見聯英伐日的計劃泡湯,於是就探詢兩日前托赫德與英國外交部聯絡,請其出麵調停一事:

“對於先生前天托人轉告貴國外交部,出麵斡旋解決當前中日爭端一事,不知貴國政府有何答複呢?”

赫德此來也正是要向奕訢及大清政府轉達英國首相洛茲柏立伯爵的意思,他有些無奈地聳聳肩,非常遺憾地表示說:

“非常抱歉,王爺。首相發來函電,認為大清隻放棄朝鮮宗主權一個條件,必不能使日本滿足。中國還需支付一筆賠款,或者以割讓台灣代替賠款,方可實現停戰。大英外交部願以此方案向日本探詢,不知大清意下如何。作為朋友,若王爺同意,在下願為大清轉達。”

見議和又有了一絲轉機,奕訢心情稍稍輕鬆了些,回答道:

“非常感謝赫德先生為大清所作的努力,此議和條件須待本人轉告皇上和皇太後後再作決定。”

送走了赫德之後次日,奕訢趕往毓慶宮,他能猜到誌銳所提聯英伐日事一定是光緒帝的主張,所以剛才赫德所言必須立即稟明聖上。大殿裏,光緒帝正一籌莫展,二十五歲的他,比常人要承受更重的擔子,掌握著一個已經千瘡百孔、瀕臨衰微的國家。聽說六叔要來,他非常高興,因為猜想他昨天肯定跟赫德提起過聯合伐日之事。然而當奕訢告知了會晤赫德的商談結果後,光緒帝立時麵露失望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