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葉劍英嚴峻時刻建奇功(1 / 3)

"揭竿羊城五十年,風雨齊舟步履艱。川西傳訊忠心耿,京華除害一身膽。行若呂端識大事,功成絳侯有愧顏。八秩壽翁猶繼誌,旗展神州賀新天。"聶榮臻元帥1977年祝賀葉劍英八十華誕的這首詩,高度概括了葉劍英一生中兩件最偉大的功績。其中的"川西傳訊",即是指長征途中,葉劍英在四川西部地區挫敗野心家、陰謀家張國燾企圖危害黨和分裂紅軍的陰謀,為革命立了大功的故事。

那是60多年前,中國革命史上極其驚心動魄的一幕。

1935年6月中旬,擔任紅一方麵軍第3軍團參謀長的葉劍英,同部隊一起經過艱難的長途跋涉,翻過氣候惡劣、人跡罕至的大雪山,到達了四川西部懋功縣的達維鎮。在這裏,紅一方麵軍先頭部隊與紅四方麵軍一部勝利會師。一是來自江西中央蘇區,一是來自川陝蘇區。紅一方麵軍已經過了長達8個月的長途行軍,同國民黨重兵一次次的圍追堵截進行了殊死的戰鬥,又同嚴酷惡劣的自然環境進行了頑強抗爭。紅四方麵軍也退出川陝蘇區近2個月了。劫後相逢,真有說不盡的喜悅,道不完的興奮。葉劍英看到兩軍會師後部隊戰鬥情緒高漲,力量大為增強,內心很受鼓舞。他估計,全軍在戰略上將會很快打開一個新的局麵。

然而,紅四方麵軍的主要領導人張國燾,此時卻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他已得報,擁有8萬多人的中央紅軍,在通過國民黨的幾道封鎖線後,已損失大半,隻剩下不到2萬人了,且衣服破爛,裝備很差。而他直接率領的紅四方麵軍,此時卻擁有7-8萬人,服裝、裝備都勝過中央紅軍。在他看來,由於他直接領導的隊伍人多槍多,因而整個紅軍應該由他來領導和指揮。在紅軍的戰略方針問題上,他也與中央嚴重分歧。為了統一戰略方針,中共中央政治局於6月26日在懋功北麵的兩河口召開會議,討論通過了《關於一、四方麵軍會合後戰略方針的決定》。決定明確指出,紅軍應集中主力向北進攻,以創造川陝甘蘇區,為此必須堅決反對張國燾所持的避免戰爭退卻逃跑,以及保守偷安停止不動的傾向。

葉劍英完全擁護兩河口會議的決議。他與彭德懷、楊尚昆一起,率領紅3軍團部隊繼續北上,準備執行軍委確定的紅一、四方麵軍協同作戰的鬆潘戰役計劃。這期間,葉劍英聽說,張國燾一再借口"統一指揮"和"組織問題",公然向黨爭權。黨中央堅決拒絕了張國燾等的無理要求,但為了照顧紅軍的團結,周恩來讓出紅軍總政治委員一職,於7月18日由張國燾接任。這樣,張國燾才勉強同意調四方麵軍部隊北上。

7月21日,中革軍委為了統一指揮紅一、四方麵軍部隊北上,決定組織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由紅四方麵軍總指揮部兼,徐向前兼總指揮,陳昌浩兼政治委員,葉劍英兼參謀長。隨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都同葉劍英作了親切談話。他們告訴葉劍英,到了總指揮部後,要協助徐向前、陳昌浩指揮好部隊,要搞好紅一、四方麵軍的團結。同時,囑咐他從紅軍總司令部挑幾名得力的參謀和機要幹部帶去,把總指揮部的參謀工作紮紮實實開展起來。葉劍英按照毛、朱、周的指示,從總司令部挑了李榮、畢占雲、呂繼熙(呂黎平)、賴光勳、陳茂生等10餘名同誌,一同從蘆花趕到位於毛兒蓋的前敵總指揮部。

8月上旬,中革軍委決定將紅一、四方麵軍混合編組,分左、右兩路北上。在卓克基及其以南地區的紅一方麵軍的第5、32軍和紅四方麵軍的第9、31、33軍為左路軍,由朱德、張國燾率領,經阿壩北進。在毛兒蓋地區的紅一方麵軍的第1、3軍和紅四方麵軍的第4、30軍為右路軍,由徐向前、陳昌浩、葉劍英率領,經班佑北上。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隨右路軍行動。

右路軍為了打開通往陝甘的門戶,發起包座戰役,殲滅了妄圖在包座一帶阻擊紅軍的胡宗南部隊一個師和一個團。隨後,中央和軍委機關及前敵總指揮部,到達巴西河畔的潘州(鬆潘)及其附近的村子駐紮。

這期間,紅軍左路軍從馬塘、卓克基一帶出發後,經過行軍,於8月下旬到達了阿壩地區。按原定計劃,左路軍應繼續北上,在班佑一帶與右路軍會合。可是,率領左路軍的張國燾仍不執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針,在阿壩地區按兵不動。他的內心裏,打的還是要南下的算盤。

9月1日,毛澤東等發電報給張國燾,勸他說:目前情況極有利向前發展。右路軍須以主力向前推進,左路軍應盡快北上,集中主力從武都、西固、岷州間出擊,必能爭取偉大勝利。張國燾卻於9月3日打電報給徐向前、陳昌浩並轉中共中央。電報說:"茫茫草地,前進不能,坐待自斃",左路軍"決於明晨分三天全部趕回阿壩"。5日,張國燾悍然命令左路軍部隊停止北上,就地籌糧待命。

葉劍英在前敵指揮部,看到張國燾的電報後,心中十分焦急。他同彭德懷、楊尚昆等人多次商談,對張國燾拒不執行中央北上命令的行為感到十分氣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