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荒島到寶島的巨變(1 / 1)

台灣島當時總的來說還比較荒蕪,有大部分的土地沒有開發,對外貿易還不夠發達,島內治安情況也不盡人意。殖民地的曆史給台灣留下了創傷。

鄭成功在實行“寓兵於農”政策的同時,開始了全麵建設台灣的行動。

鄭成功遷移東南沿海的難民到台灣,使他們與台灣軍民一同安家生產。

鄭成功把荷蘭侵略者趕跑的時候,台灣的漢族和高山族人民,加上鄭軍官兵及眷屬,總共隻有十幾萬人,廣袤的未開發的土地正待人民去開發。

而在大陸方麵,清政府執行“平海五策”的策略,北起山東登州,中經江蘇、浙江、福建,南到廣東最南端的千裏海岸線上的濱海居民,一律強迫他們遷到離海30至50裏的內地,挖一條不到一丈寬的溝,插竹牽繩為界,凡是越過界溝的,抓到了就要砍頭。這一地區成了無人區。

被迫搬遷的老百姓,隻能到新的地方安家。清軍把百姓搬不動、帶不走的東西全部燒毀。已開墾出來的田地,出海打魚的工具,統統被廢棄。千千萬萬的老百姓因之傾家蕩產,流離失所,家破人亡。老弱死於溝壑,少壯流散於四方,真是成千上萬。

鄭成功對此非常難過,覺得是自己不願投清而導致了父老鄉親受苦。他決定要將流離失所的人帶到台灣來,幫他們蓋房子,讓他們開墾荒地自謀生路。通過在大陸的鄭軍的幫助,一批批難民來到了台灣。

在鄭成功的領導和推動下,軍墾與農墾不斷發展,開墾麵積不斷擴大,米糧的生產迅速增加。

引入冶鐵技術,促進了農業生產和各種手工業的發展。幾千年來無人驚動的原始森林被合理地利用,造船業開始興盛起來。曬鹽方法傳入台灣,為台灣後來成為中國最大的產鹽區之一奠定了基礎。甘蔗製糖業日後在國際市場上也獨占鼇頭。

鄭氏家族以海上貿易起家,長期以來海上貿易的收入是鄭軍軍餉的重要來源。除了糧米外,杉桅、桐油、硝黃、湖絲、綾等物以從大陸買入為主。所以鄭成功非常重視海內外貿易。

在發展海內外貿易方麵,鄭成功不僅有經驗而且有基礎。鄭氏家族長期的經商,不僅與國內許多商埠有著密切的聯係,而且海外貿易也很活絡,這就保證了鄭成功進行貿易興島的順利進行。

鄭成功鼓勵官兵經營商業。當時與日本貿易受西方殖民者的幹擾較少,獲利卻很大,鄭成功對此非常重視。他對居住在台灣的日本商人以禮相待,盡量照顧他們的利益,發展與日本的貿易,保持友好往來。

台灣還與呂宋(今菲律賓)人民進行貿易。

通過多種途徑的海內外貿易,鄭成功打破了清政府“平海五策”的封鎖,反而獲得了更大的利潤。因為在大陸沒有競爭者的存在,使台灣成為寡頭商,獨享其利。

鄭成功還特別重視法製建設,嚴格執行法紀。

為了開發和建設台灣,鄭成功頒布了墾田、建軍、建政各項法令,強調“法貴於嚴”,規定“如有違越,法在必究。”

部隊剛登上台灣不久,有人告發,宣毅後鎮吳豪,掠奪百姓銀兩,盜用和私藏餘糧,據為己有。虎衛右鎮陳蟒也有貪汙行為,違犯了法令。鄭成功派人調查屬實,便召集文武官員,判吳豪死刑,撤職查辦陳蟒。

後來,承天府尹楊朝棟,知縣祝敬和鬥給官陳伍合夥克扣軍糧,受到鄭成功的嚴厲處罰。判處楊朝棟死刑,祝敬下軍,陳伍撤職。雖然楊朝棟是忠於鄭成功收複台灣、建設台灣事業的得力骨幹,也深得鄭成功器重,但鄭成功沒有徇私,還是以法令為第一準則。

鄭成功嚴格執法的精神為後人所稱道。隻有嚴格執法才能維護法律的尊嚴,從而使法真正產生應有的作用。以種種理由超越了法,隻能使“法將不法”。

在鄭成功嚴格執法的帶動下,台灣軍民遵紀守法,蔚然成風。

鄭成功也非常重視人才的選拔與應用。鄭成功以“惟才是舉”來作為考察人才的依據,而不在乎對方的門第、資曆。對於有才學的人,鄭成功非常重視。對於各方麵的人才,鄭成功都加以充分應用。

由於鄭成功重視人才的選拔和運用,這種態度得到了其子鄭經的繼承,在鄭軍占據台灣的20年間,使“台灣日盛,田疇市肆,不讓內地”。

鄭成功全麵建設台灣的行動,顯示了鄭成功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政學家。全麵建設的行動,及有很強的現代意識,大大超越了與他當代的一般政學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