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寓兵於農發展農業(1 / 2)

鄭成功率軍收複台灣,終於擺脫了在大陸遭受圍剿的困境,可以在新的根據地從容地發展。然而鄭軍所麵對的形勢也不盡樂觀,在大陸方麵,清軍仍在不斷地向鄭軍在大陸的根據地進攻,“平海五策”尚在實施中;在台灣島,鄭軍麵臨著缺糧短餉的困境,尤其糧食供應尤其不足。鄭成功在其生命最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裏,為台灣的穩定和繁榮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早在圍困赤嵌城時,鄭成功就曾分出一部分軍隊進行農業生產,以解決軍需糧食。趕走荷蘭殖民者後,鄭成功更是注重農業的生產。加強漢族、高山族的團結,寓兵於農,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是當時開發台灣、建設台灣的中心環節。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五月,鄭成功改普羅文舍堡為承天府(今台南市),下設天興(今嘉義)、萬年(今鳳山)兩縣,並任命官吏,清查田園人口,規定賦稅。為了紀念他的家鄉,使將士們不忘大陸,鄭成功將赤嵌城改名為安平鎮。於澎湖設安撫司。從此,台灣有了行政機構。此外,鄭成功還在普羅文舍堡外原來的商業區設立四坊,管理商業,安定市場。

做了這些工作之後,鄭成功迅速地展開經濟建設,掀起了開發台灣的高潮,迅速而有力地推動了台灣的前進,做出了前人所未及的事業。

要解決鄭軍長期存在的糧食問題,促進台灣的繁榮,鄭成功認識到必須從農業生產抓起。

荷蘭人投降後的第三天,鄭成功帶著何斌及官兵千餘人,準備了10天口糧,到各地進行調查研究。他從新港以至半線等處出發,直到高山族同胞聚居的地點,進行了普遍深入的訪問。他要研究台灣的農業狀況及自然狀況,並安撫台灣的人民。各地人民對鄭成功的到來非常高興,表示擁護鄭成功。

過去高山族的農業生產是落後的。鄭成功使散居在台灣西南平原的各社高山族同胞,學習和運用漢族的先進農業技術,使農業生產向前發展得很快。

以前高山族同胞不知道使用犁耙、耕牛,也不會使用鐮刀收割。稻禾成熟時,他們一穗一穗地拔。鄭成功接受楊英建議,每社派去漢族農民一人,發給鐵犁耙鋤各一副,熟牛(耕過田的牛)一頭,讓漢族農民教給高山族同胞使用工具的技術。高山族同胞親眼看到先進耕作技術的好處,都高興地效仿,從而提高了社會生產力。

鄭成功訪問了高山族各社之後,回到安平,第二天召集各位將領,開了一個軍墾會議。他講了糧食問題的極端重要性,提出了“寓兵於農”的發展戰略。

“寓兵於農”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史。秦始皇以前,兵民不分。人們有戰爭時當士兵去征戰,無戰爭在在家耕田。秦始皇時,廢除井田製,兵民開始分開:民,專門從事生產;兵,專管打仗。後來漢、唐、宋、元朝,屢年征戰,軍需要求很大,往往糧食問題沒法解決。因此,善為將者,不得不組織軍隊自己生產。如諸葛亮在斜穀,司馬懿在淮南,薑維在漢中,杜預在襄陽,都是處於兩軍對峙的時候,恐怕運轉軍需糧秣很困難,以致士兵餓肚子,所以都組織了軍隊屯田生產,這就是“寓兵於民”。元朝的分地立法,明太祖朱元璋設衛安軍,都是處於天下太平時,軍隊糧米無法保證,因此軍隊裏以)7/10的人力從事農業生產,以3/10的人力從事作戰、警戒、戰備執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