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當前的情況下,鄭成功提出“寓兵於民”的戰略,無疑是非常正確的。諸將領也知道這個戰略對台灣、對軍隊的重要性,都紛紛響應。
鄭成功開始實施“寓兵於農”戰略了。他隻留兩個警衛部隊守衛安平、承天二處,其餘各鎮,按鎮分地,按地開墾。平時10人中以1個暸望、警戒,以四人耕田種地,輪流更換,這樣,既無閑丁,也無逸民。插竹為社,斬茅為屋,訓練生牛犁田。丈量土地,劃歸版圖,照三年開墾,然後定上、中、下三等,確定賦稅。三年內的收成,隻給公家3/10.農閑時訓以武事,有警則荷戈以戰,無警便扶犁耕田。
為了更好、更規範地實現“寓兵於民”政策,鄭成功頒布了八條命令,對田地的開墾與分配,林木坡地的保護和捕魚經商等,都做了規定。他特別強調,軍政人員搞生產建設,一定不要與民爭利,尤其不能損害高山族人民的利益。開墾的總方針是“己力經營”,即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去開墾荒地搞農業生產,絕不能強占他人的勞動成果。
鄭成功將八條命令刻版頒布,嚴格執行。
六月,鄭成功分派各鎮前往台灣北路、南路各地屯墾,發給6個月的糧餉,做為開墾費用。
官兵們一手拿刀,一手拿鋤,使墾區的麵積不斷向台灣西部傘原的南北擴展,從前人跡罕到的地方,也出現了嫋嫋的炊煙,綠色的田園。這種軍墾,使士兵同時又是農民,把兵役、國防和農耕三者結合在一起,有組織,有領導,有力量,較之個體農民,在解決一些自然災害帶來的困難方麵,較為有力。
他們開墾的田地,名叫“營盤田”,屯名就是原來鎮營的名稱,有些地方的名稱沿用至今。如高雄岡鋒鎮前營裏,是前鋒鎮屯墾的。
在鄭成功的民族政策指導下,高山族農民接受了漢族兄弟傳授的耕作技術,農業生產發展較快,生活水平也比荷蘭侵略者統治時期提高了很多。
鄭成功在台灣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使台灣逐漸成為一個世界著名的產糧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