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派人到赤嵌城勸說揆一投降,揆一又提出送錢餉等物以求鄭軍離開台灣的辦法,對此鄭成功斷然拒絕。
鄭軍將赤嵌城死死圍住,雖然雙方偶爾會有一些衝突,但麵對勇猛的鄭軍,荷蘭人最後隻有乖乖地縮回到堡裏。
鄭成功收複台灣的行動,大大鼓舞了久受欺壓的台灣同胞。一些人自動武裝起來,襲擊零星的荷蘭船隻,破壞他們的設備。特別是高山族人民,他們聽到“國姓爺”來了,便將高山族地區的荷蘭人抓起來,按照自己民族的習慣,把他們處死,群起清算侵略者的罪行,大家圍著歡樂地跳舞。
鄭成功對高山族人非常友好,當高山族的長老來拜會鄭成功時,鄭成功賜給他們各種物品。鄭成功到蚊港等地觀測地形時,又親自慰問了聚居在這裏的高山族人民。
在台灣當地居民的幫助下,鄭成功很快找到了荷蘭軍在各鄉儲存的糧食,作為發給各將士長期作戰的軍糧。他們得到了粟米6000石,糧3000餘石,大大緩解了缺糧之急,支持了對城堡的包圍。
攻城遇到了荷蘭軍的抵抗,鄭軍采取長期圍困戰術,在城周圍挖濠、築牆,加強包圍工事,並在城外每條街上都設起防柵,並挖了一條很寬的濠溝,在溝裏設置了攻城工具和幾門輕炮。鄭軍此時不急於進攻,而是在加固了城外的包圍攻勢之後,正好利用這段時間使軍隊得以休息和調整。
為了長期的計劃,鄭成功將一部分將士分配到各個汛地進行屯墾。命提督馬信帶兵駐紮於赤嵌城的街上繼續圍困,以待敵人投降。
這時,鄭軍從大陸開來的第二部分官兵也到了。這部分官兵的到來,更增加了鄭軍必勝的信心,同時也使尚未投降的荷蘭殖民者更加心慌。
鄭成功不斷地給赤嵌城的荷蘭人送去招降書,而荷蘭人卻仍表示拒不投降。
這是一場信心與毅力的較量。在不斷談判的同時,雙方都在準備最後一次決戰。
荷蘭東印度公司不甘心失掉他們多年苦心經營的這塊寶地,接到報告後,迅速派出了由700名士兵和10艘戰船組成的艦隊,另外加上一些軍用物資前往救援。
荷蘭援軍於西曆7月5日離開巴達維亞,於8月12日駛達大員灣。
赤嵌城的荷蘭人原以為來了荷蘭大部隊,都很興奮。當他們看到隻有700名援軍時,大為失望,沮喪心情籠罩著每個人,他們對抵抗完全失去了信心。
長時間被困使士兵們疲憊不堪,士兵戰死或染病而死的日益增多。他們除了采取守勢,沒有別的任何辦法。
然而,剛來的荷蘭援軍很想試探一下鄭軍的實力。閏七月二十一日(西曆9月14日),經荷蘭在台總評議會開會,製定出一套做戰方案。他們打算首先把鄭軍驅逐出赤嵌城市區,並擊毀在赤嵌城航道上的鄭軍船隻。
閏七月二十三(西曆9月16日),荷蘭人按照預定計劃開始行動。不料天公不作美,荷艦剛剛順風勢和潮水離開赤嵌城碼頭,便因為風停而不能前進了。不久,風從反向吹來,荷艦無法到達預定地點了,當然無法對鄭軍構成火力進攻。但小艇的前進並沒有停止,滿載士兵的小艇衝向鄭軍船隻。
失去大荷艦照應的小艇,遭到鄭軍猛烈的攻擊,荷蘭小艇遭到重創,傷亡累累,有3艘小艇被鄭軍繳獲,其餘倉皇逃到大船旁邊。
鄭軍乘勢追擊,這時有兩艘大荷蘭甲板被潮水衝上淺灘擱淺,一艘被鄭軍炮火打碎,另一艘被鄭軍火船燒毀。不到一小時,以荷蘭艦隊慘敗而告終。鄭軍繳獲3隻小艇,兩艘大甲板船,殺死荷軍1名艦長,1名副官,1名軍曹和28名士兵,打傷不計其數。當然鄭軍也損傷不少,150人陣亡。
荷蘭人在陸地上的軍事行動,由於海戰的失敗,也沒有成功。他們考慮第二天再在陸上發動一次對鄭軍的進攻,但由於運送作戰物資等有困難,終於沒能行動。
雙方進入了艱苦的相持階段。
鄭軍一部分繼續圍城,另一部分繼續開荒屯墾,但情況並不樂觀。軍隊的供給問題日益惡化,軍糧已經難以為繼,官兵每天隻能吃二餐。由於營養不良,疾病流行,很多人因此而死。士兵人心不穩,甚至一些大小船一有機會就設法逃走。近半年的圍城,整個軍隊已經疲憊不堪,厭戰情緒在蔓延。
鄭成功嚴令軍紀。這個時候,嚴格的軍紀和主帥的信心毅力是至關重要的,鄭成功以他堅定的信心和嚴格的軍紀率領士兵繼續圍城,決心取得最後的勝利。
城內的荷蘭守軍情況更糟。由於疾病流行,人口已大大減少,剩下人的戰鬥力也大大衰弱。他們僅有的希望是公司總部派兵救援或滿清政權到台灣來進剿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