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全部收複台灣(2 / 2)

從巴達維亞前來救援的軍隊指揮官雅科布?考烏在北貿易風結束以前率了艘威力最大、航速最快的帆船另外加上兩艘小船,打算到福建去與清軍配合消滅留在大陸的鄭軍,並與清軍聯合到台灣攻擊鄭軍。

然而考烏在進軍福建的途中,因違反航海規律在水深35噚的地方拋錨,致使三艘船錨被風吹斷,被迫返回台灣。而當這三艘船再返回澎湖時,考烏早已隨另兩條船駛向巴達維亞。於是荷軍打算與清軍夾擊鄭成功的計劃破滅了。

巴達維亞方麵的援軍遲遲不來,堡內荷蘭士兵們陷入了莫大的恐慌之中,他們幾乎見到死亡在臨近,有些人企圖投奔鄭軍以求活路。

在投降鄭軍的荷蘭人中有一名軍曹叫漢斯?哲根?拉迪斯,他是斯托卡特人,曾在歐洲打過幾次仗,很有作戰經驗。對於他的到來,鄭成功大為高興,他熱情地款待了漢斯。

漢斯向鄭成功介紹了城中的情況。他說自考烏逃走後,城中不僅損失了一些戰士和物資,而且軍隊的鬥誌全垮了。城中可用兵力不足400人,而且疾病死亡仍在蔓延。他建議鄭軍不僅要封鎖,而且要利用城中驚慌疲憊的狀態連續攻擊。他還說,城牆建築並不堅固,用大炮轟擊,用不了兩天就會轟開。

鄭成功接受漢斯的建議,決定對荷蘭人的城堡進行攻擊。

在漢斯的引導下,鄭軍用28門巨炮猛轟城牆,十二月六日便把外堡城牆轟開,鄭軍衝進外堡。打敗荷蘭守軍的時刻即將到來。

十二月六日晚,雙方仍在激戰,赤嵌城內火光衝天,如同著了火一樣。

在城內,荷蘭人評議會正在召開秘密會議,所有商務官員和軍曹都參加了會議。麵對目前的形勢,他們提出了三種出路:一是向鄭軍發起一次拚死總攻;二是坐待鄭軍進攻;三是在最有利的條件下把城堡獻給鄭軍。隻有很少幾個人建議發動總攻。長官揆一讚成待鄭軍再進攻一兩次後再相機行事,並自告奮勇親自協助防禦以鼓舞軍民。他認為巴達維亞的援軍隨時可能到來,而城中糧食還可以維持四五個月。但評議會經過仔細分析,認為已經走到絕境,荷蘭方麵是注定要失敗了。

在評議會的苦苦勸說和解釋下,揆一終於讓步,決定與鄭成功談判,在合理的條件下獻出城堡。

荷蘭人給鄭成功送來一封信,建議雙方停火。中荷兩方開始談判,經過五六天的協商,雙方達成了18條協議。

按照條約規定,荷蘭交出所有的城堡、武器、物資,包括大炮150門,小銃40000支,足夠五個月食用的糧食和價值471000荷盾的金銀珠寶。

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雙方在協議上簽字,荷蘭人正式投降。成千上萬的群眾潮水般地湧來,歡呼聲經久不息,響徹寶島上空。

從此,台灣人民重見天日,淪陷了38年的台灣終於被中國人民收複了。

收複了台灣,鄭成功不禁感慨萬千。這次不僅收複了國家的領土,而且使鄭軍獲得了一塊穩固的根據地。鄭軍在處境極為艱難的條件下,曆經了許多的困難,犧牲了許多將士,終於有了一份回報。想想前景很難的反清複明道路,鄭成功卻又有說不出的痛。

鄭成功麵臨清朝政權日盛、抗清運動日益走向低潮的現狀,並沒有氣餒,他要矢誌不渝地進行反清複國行動。他寫了一首詩:

開辟荊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複先基。

田橫尚有三千容,

菇苦間關不忍離!

田橫是秦末齊國貴族,為了恢複齊國,他起兵自立為齊王,不久為漢軍所破。漢朝建立後,他率500人逃往海島。漢高祖命他到洛陽,他在途中自殺,追隨他的500人聞訊也在海島自殺。

鄭成功以田橫自比,表明了他矢誌忠於明朝、要把反清複明的鬥爭進行到底的決心。

荷蘭侵略者被鄭成功逐出台灣以後,揆一帶領著剩餘的幾百人回到巴達維亞,被東印度公司判處終身監禁,流放班達島12年後被釋出獄。於1674年回到荷蘭,第二年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以C·E·S之名,出版了《被忽略的台灣》一書,為自己辯白,同時也透露出一些史實。

荷蘭殖民者的失敗是必然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得到中國人的推崇也是受之無愧的。鄭成功對荷蘭殖民者的言辭值得我們去品味:

“台灣島一向是屬於中國的,在中國人不需要它的時候,可以允許荷蘭人借居,現在中國人需要這塊土地,來自遠方的客人理應把它物歸原主。這是理所當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