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騎兵衝殺而來,鄭軍嚴陣抵擋,屹然不動,都用團牌蔽擋,看上去像一堵牆。清騎兵三進三退,對鄭軍無可奈何。正在這時,鄭軍背後升起黑煙,待清軍再衝時,鄭軍已疾跑到清軍馬前殺人了。鄭軍用的是3人1隊的團牌殺人砍馬陣。鄭軍用的長刀刀鋒特別鋒利,一刀就能把鐵甲軍馬砍為兩段。原來鑄刀時,用鐵匠百人挨遞打1刀,故鋼刃特利。清軍士兵說:“鄭軍厲害,1刀殺6段。”大家問是什麼緣故,他說:“3人騎馬奔馳,他以刀一齊削去,6條馬腿都斷了,這不是砍6段嗎!”然而當時鄭軍雖勇,但清軍騎兵卻不馬上退去,這是因為管效忠站在第二隊,誰退就殺誰。
戰鬥打了很久,鄭陣中一將舉白旗一揮,兵士立即兩邊分開好像要退避,有的走不及,就伏在地上。清軍望見,以為鄭軍要逃跑,可以乘勢衝殺,就馳馬向前。不料鄭陣中忽發一聲炮響,士兵全都殺出來,殺死清軍1000多人,嚇得清軍都散了。羅部下白先鋒,朗部下王先鋒,都被殺死。管效忠換了3匹馬才逃走,原來他一上馬馬頭就被砍落。
清軍退到銀山上,追兵趕到;又走山上,很久才衝下來,鄭軍不動,都是鐵甲胄,鐵麵罩子,隻露兩足。用長刀破清軍騎兵,銳不可擋。清軍大敗。
二十日,管效忠率清軍與鄭軍戰於揚篷山中了鄭軍的陣法,之後又遭鄭軍追擊,清軍潰敗。
管效忠出兵時有4000人,到最後隻剩下140人了。他不禁長歎說:“我自滿洲入中原,身經十有七戰,沒有這兩陣那樣死戰的!”常州王鎮兵僅存37人,高謙隻剩80騎退入鎮江。
鎮江城門緊閉,城內人心惶惶。鎮江守將高謙與太守戴可立,把炮架在城上準備守城。鄭將馬信騎馬來到城下大喊:“速速獻城,遲就屠城了!今外兵已殺盡,你們不信,請看揚篷山。”
守城人非常害怕。次日戴可立率人出城迎鄭軍入城。
鄭成功問戴可立:“你是戴太守嗎!”
戴可立說:“是,請鄭帥發落。”
鄭成功說:“你本無罪,念你獻城有功,仍命你為太守。”
鄭成功進入鎮江後安撫百姓,獎賞從征將士。鎮江上下一片歡騰。
鄭成功乘勝發出聲討清朝的檄文,全文如下:
“恢複天下兵馬鎮國大將軍鄭,為義切君親,聲援南北、計圖恢複,布告同心鼎造中興,早膺上賞事。切惟王者一統,治服四夷。大義嚴於春秋;首言尊攘,豐功勒於秦漢,不諱鞭驅。粵我大明三百年基業,德配唐、虞;先皇帝十七載憂勤,功侔天地。胡天不吊,國步多艱。一禍盛世之頑民,再□滔天之逆子。肆予荼毒,繼被腥膻。裂寇毀冕,羞此沐猴;斷發文身,操同人彘。寡人婦而孤人子,不聞塞上飛鴻;南走越而北走胡,盡是長平坑卒。慘矣黔首靡遺,幸而蒼天悔禍。東南占天子之氣,四海獻赤帝之符。恭遇皇帝神武天援,仁孝性成,英協高皇,勳追成祖,文稱師濟,武列糾桓。不期而會者海外一十四國,同心而應者土司三百五營。連袂雲,揮汗雨,誰雲越士三千;左帶山,右礪河,不弱秦關百二。領滇、黔而鎮巴蜀,牧養秦、晉之效,群定冀北;踞湖南而跨嶺表,擊楫閩、粵之□,小視江東。惟鍾山抷土,乃十七帝之英靈,於茲憑式;南國士民,受三百年之恩養,報效於今。先取金陵,肇開皇業。獨是麻、黃為蜀地之咽喉,英、霍、為楚、豫之指臂,左連東吳,右通濠、泗。其間削籍勳耆,埋名隱姓;忠臣義士,劍俠奇人。細柳聞天子之詔,尺土龍蟠;大樹振將軍之名,千裏尋穴,矧崇山久成鐵籠,峻壘願借金湯。凡我同仇,義不共戴。勿奪先聲,徒成烽火之戲;矢為後勁,同堅背水之盟。且一戰而敬謹授首,再戰而貝勒成擒。招來萬億遊魂,屈指二三餘逆。於此人力,可卜天心。瞬息夕陽,爭看遼東白豕;滅此朝食,痛飲塞北黃龍。功永勒於汾陽,名當垂於淝水。世受分茅,勳同開國。謹檄。”
檄文富有文彩,鏗鏘有力,表現了鄭成功的儒家風範,對於北攻金陵,反清複明,確是一個鼓舞人心的號召書。
北伐軍一開始就取得了輝煌的勝利,聲威大振。東南各地的反清力量紛紛起來響應。清朝政府大為震驚。
在一個接一個的勝利麵前,使鄭成功求戰心切,想很快攻下南京,然而卻導致兵敗金陵無功而還。
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六月二十八日,鄭成功召集諸將商議進攻南京。甘輝認為北據瓜洲、鎮江而截北來援軍,南占北固山而封江浙通路,則金陵可以不勞師而收複。鄭成功則不以為然,決心立即進取南京。甘輝又建議從陸路進攻快,可以一鼓作氣拿下南京,又可沿途攻州破縣阻截敵人援兵,鄭成功也沒有采納。
七月四日,鄭成功率北伐大軍乘船溯流而上,猛撲南京。沿途守將聞風喪膽,紛紛獻城歸順。鄭成功七月七日到達南京城外觀青門。
由於鄭軍的聲威,所到之處聞風投順,甚至出現了一些戲劇性場麵。鄭成功派小哨徐明等前行蕪湖,因為誤入浦江港,遇上了敵兵。這時鄭軍隻有虎衛將4員剛登上岸,他們麵對清兵200人,徐明等小哨4人也隻好上岸相助。清兵200人麵對這8員猛將竟不知所措,以為天兵驟降,驚惶逃走。這8人乘勢追到蕪湖南門,而蕪湖守兵都從北門逃走。城中百姓迎接這官兵8人入城鎮守。大街上很快流傳了童謠:“是虎乎否?八員鐵將,驚走滿城守虜。”
鄭成功到了南京城下,不禁感慨萬千。望著煙波浩淼的江麵和籠罩在霧中的城樓,他壯懷慷慨賦詩:
縞素臨東誓滅胡,
雄師十萬氣吞吳。
試看天塹投鞭渡,
不信中原不姓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