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任天下之智力,爭天下之歸心(1 / 1)

自隆武帝殉難,鄭芝龍北上投清之後,福建抗清力量無所統屬,各自為政。當時宇國公鄭鴻逵占據金山,建國公鄭彩同弟定遠侯鄭聯占據廈門。上海壇、南日、南北二茭、舟山等島,都由魯王派兵把守。其餘諸島也被其他人所據。鄭成功所控製的隻有安平一小塊地方,難於施展,隻能在鼓浪嶼、海澄、鎮海衛出入訓練士卒、整飭船隻,並致力於招納賢才,為北上抗清積蓄力量。由此逐漸壯大力量,擴大占領區域,以圖力挽狂瀾,恢複明王朝的天下,引出了不屈的抗清鬥爭事跡。

隆武三年(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十二月初一,烈嶼上空旗幟飛揚,鄭成功在此召開文武群臣大會,誓師重振大明江山。他自稱罪臣國姓成功勤王,仍用“招討大將軍印”,並散家資特賞將士。

鄭成功扯起“殺父報國”的旗幟,參加大會的將士們紛紛響應。鄭成功自知目前兵微將寡,力量弱小,恐怕難成大事,便與眾人商量首先要發展武裝,壯大力量,到各地招集散兵、招納賢才。

鄭鴻逵主動承擔了招集鄭家舊部,聯絡占領廈門島的鄭彩、鄭聯兄弟倆的任務。鄭成功則在安平鎮樹起“殺父報國”的大旗,招集安平附近的青壯年參軍。很快,鄭成功在安平鎮便招集了300多人。

鄭成功還與陳輝、張進等人乘船來到南澳,高樹抗清的義旗,鼓舞了沿海一帶軍民的報國熱情。鄭芝龍舊部洪旭、黃廷、林習山等有誌將領,紛紛率部在南澳投奔鄭成功。

鄭成功在招集士兵、訓練隊伍的同時,為了號召四方豪傑,共舉義旗,還廣泛地開展了“招賢”活動。派人四處設“招賢館”、“集義場”,招集東南沿海一帶有誌抗清的英雄豪傑。

鄭成功知道,在當前的情況下,抗清是全民族的事情,單靠少部分人的鬥爭是難於取勝的,隻有發動廣大群眾的力量,才能有希望達到複國的目的。“任天下之智力,爭天下之歸心”是取得抗清勝利的關鍵。

當時,有許多有誌之士,遠途跋涉來到這裏。有的放下鋤犁,有的放下魚網,走進招賢館、集義場。

在泉州西門外潘山村以北,有一座長約十丈的石橋,淩駕於流經泉州、彙入大海的東溪之上。此橋至今猶存。據傳說,鄭成功揭竿起義時,曾命張進帶一隊親兵來到潘山,豎起一麵招兵的旗幟。張進命人在橋頭擺了一張方桌,上麵放置一碗清水,一支蠟燭,一副火刀、火石。張進派兩個親兵守候在那裏,隻要看見有人過來動著方桌上的東西,立即前來報告。

頭兩天,在橋上經過的人看到這般情景,不知有何用意,隻是好奇地看看就過去了。

第三天的中午,隻見一個挑魚的大漢,飛快地向石橋走來,當他來到橋中央時,看見橋頭那邊正飄著一麵招兵旗幟,便將魚倒下橋去,朝著桌子跑了過來。他看了看桌上的東西,又看了看招兵的旗幟,便走到桌前,拿起寶劍將那盛滿清水的碗打得粉碎。他又拿起火刀、火石,熟練地將那蠟燭點燃。

看到此番情景,在旁守衛的親兵趕忙去報告張進。張進急忙趕來,含著笑問大漢:“請問壯士尊姓大名?”

那大漢答道:“小民陳發。”

張進又問道:“壯士以劍擊水,以火燃燭,不知有何用意?”

陳發答道:“寶劍擊碎清水,以喻‘反清’;火石點燃蠟燭,以喻‘複明’。小的願隨國姓爺,以盡微薄之力。”

在陳發的帶動下,曾跟陳發一起幹活的一些小夥子,紛紛放下手中的活計,一起跟來投到鄭成功軍中。在潘山地區出現了一幕幕長輩送兒、妻子送郎參軍的動人場麵。

這個故事在潘山一帶廣為流傳,鄭成功部將張進募兵的石橋遂被人稱為“招賢橋”。

投靠鄭成功軍隊的還有南安縣溪東村以李啟軒為首的18條好漢;以及後來名振南國的大將甘輝、當過明朝都察院禦史的老先生沈佺期、後來威震敵膽的大將陳豹等。

鄭成功高舉義旗,得到了各州縣百姓的擁護;他禮賢下士,各地英雄豪傑紛紛投奔而來。他慧眼識英豪,除得到上麵提到的英雄好漢外,還從戲班裏選來了扮演武鬆的李景林和洪旭,量材使用,分別委以重任;對從清軍起義過來的人員,也是推心置腹,以誠相待,原清軍浙江台州軍將馬信投奔鄭成功,鄭成功就命他為前鋒鎮指揮官,充當收複台灣的先鋒。

這樣一來,各路英雄一齊奔向鄭成功的軍隊,鄭成功麾下謀臣如雲、猛將如雨,又有成千上萬真心實意擁護起義的士兵和老百姓,這就為鄭成功反對內外敵人的偉大事業儲備了最寶貴的因素——人。

中國東南沿海的愛國謀士、將才大多歸於鄭成功麾下;老百姓擁護鄭成功的起義,可謂得天下之智力與民心,鄭成功的抗清力量壯大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