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隆武帝的“本家”(3 / 3)

朝廷被鄭氏控製,隆武帝大誌不能申,常常悶悶不樂。一天鄭成功來到宮中,見到隆武帝的神色不對,便跪問其因。隆武帝說了他不能複國,甚感悲切的心情。鄭成功此時已知他父親鄭芝龍並非全心複國,而是另有打算,感到很對不起隆武帝。二人為眼前的艱難形勢下不能一展宏圖,大感悲痛,不禁相持大哭。

隆武帝問鄭成功:“汝能從我行乎?”

鄭成功說:“臣從陛下行,亦何能為?臣願捐軀別圖,以報陛下。此頭此血,已許陛下矣!”鄭成功手中沒有兵權,即使跟隨隆武帝左右也沒有多少作為,此時他已考慮“別圖”,另尋報國的出路。

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十一月十四日,隆武帝下詔親征,命唐王、鄧王監國,首輔何吾騶隨營,命曾櫻、鄭芝龍留守,負責轉餉,命鄭鴻逵為禦營左先鋒,出浙江,鄭彩為禦營右先鋒,出江西。

鄭芝龍為了避免招到眾人的不滿,便分給了鄭鴻逵、鄭彩各數千人,號稱數萬,從帝出征。但二鄭出仙霞關後,便推托糧餉不足而不再向前。鄭鴻逵駐在仙陽鎮。隆武帝發出檄文緊急催促,也得不到回答。鄭鴻逵擔心有人到福州向隆武帝報告實情,便嚴禁儒生從仙霞關出入。鄭彩也以缺餉為由,出關百裏又返回原地。

十二月六日,隆武帝出福京(福州)禦駕親征。此次親征的目的,是要先進入江西,進而取南京北上,但此時,清軍南下的攻勢非常猛烈。鄭芝龍開始越來越明顯地阻撓與清軍對抗的行動。

鄭芝龍不僅自己不肯出關,而且限製他認為是異己的力量。隆武朝中吏部文選郎林垐,主管銓選,他認為此職是太平時期的政務,並非用兵之時的急務,於是便辭官募兵數千人,準備北上抗清,但遭到鄭芝龍的多方阻撓。林垐被迫入山,並置備了一副棺槨和一襲布衣,大書“大明孤臣之柩”六字,以待死。

不久,隆武帝決定從汀州進入江西,於隆武二年三月初六從建寧府登舟,順流而進,於十一日抵達延平。但鄭芝龍為了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不願隆武離開福建,因此堅決請求隆武帝回駕福京天興府。這也是為最後降清所做的工作。他鼓動了數萬軍民,遮道號呼,擁阻隆武帝的車駕,隆武帝被迫駐蹕延平,就把府屬作為行宮。

此後隆武帝被鄭芝龍束縛住了手腳,許多北上抗清的策略都受到鄭芝龍的限製。不久,清軍加強了對南明的進攻。五月初,清軍進逼贛州,各路南明滇粵諸軍都不敢應戰,紛紛潰逃躲避。不久浙東也被攻占。

鄭芝龍在這樣的緊急關頭,竟決定從北邊全線撤兵,他決定拋棄隆武帝,退保老家安平。他已與清軍暗中來往,對隆武帝隻是陽奉陰違而已。他派人打算勸說鄭成功,但遭到鄭成功的斥責。鄭成功駐守仙霞關,因得不到鄭芝龍的糧餉供應,軍隊維持得很困難。他自己的財產都作了軍餉,卻不能維持多久。他多次派人到鄭芝龍處催糧餉,卻根本動搖不了鄭芝龍降清的念頭。

守關兵無糧,也就逐漸逃散了,鄭成功不得已,隻能傷心而回。清兵南下如入無人之境,當隆武帝逃到汀州後被清兵抓住殺害了。這個成立一年多的南明小朝廷就此徹底失敗了。

鄭成功又一次經受了亡國的洗禮。強大的清軍非但沒有打消他複國的念頭,反而更激發了他為複國而戰的信心。

他做為隆武帝的“本家”,做為一心一意忠君愛國的明朝子民,正積極儲備力量、等待機會,準備為複明浴血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