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以女兒給人做妻子,這在當時被看成是給予了最高的榮譽。
隆武帝為了表示對鄭成功的寵愛,將當朝最尊崇的朱姓,賜給鄭成功,並將原名森改為成功。從這時起,鄭森的名字成了朱成功。但這朱姓是皇上所賜,又表示榮寵,是不可以隨便用的,因此朝廷內外都稱鄭成功為國姓,普通百姓或他的下級便稱他為國姓爺。
隆武帝還封鄭成功為中軍都督,賜尚方寶劍,在禮儀規格上與附馬相同,同時,隆武帝又封鄭成功為忠孝伯,命令他統率禁旅。自此,鄭成功逐漸走上了一條與其父鄭芝龍截然不同的道路,成為一位“逆子忠臣”。
與鄭芝龍當海盜求官職經曆不同,鄭成功自小就受到儒家忠君愛國的教育,他不僅是大明名將之子,也是受皇上寵愛的忠臣。而鄭芝龍有過天馬行空的經曆,已形成了進退都由自己打算的行事作風。
但對兒子的教育,鄭芝龍仍不能不教以忠君報國。教者出於形式,聽者卻在認真領受,這種矛盾導致了後來父子的決裂。
鄭芝龍在崇禎末年,曾經主持編修鄭氏族譜。在當時的時代,拿不出別的思想武器,除了宣傳忠君報國積德行善外,也拿不出別的主張。
鄭芝龍給族譜做序時,大發議論,講了一番做人的道理。他的意思是做人不能忘本,就不能忘親,不能忘君。他對子孫的具體要求是:
今虔瓣一炷香,上告列祖,下勉我子孫,自今伊始,有力學顯親、國爾忘家、以光吾宗者乎?有廉能倡義,孝悌力田於鄉裏、稱善於人乎?準附諸廟。不然者,匪類招搖,莩葭與濫,祖宗且以罪人視之也。雖位貴顯,莫於吾廟溷焉。
這是一篇堂皇正大的宣言,鄭氏子孫讀之不能不為之肅然,如果不走正路,做不肖子孫,就沒有進入宗廟的資格。
這種家教與鄭成功在南安縣學中所學的完全一致,不能不留給他深刻的影響。當鄭成功到宗廟拜祭時,麵對祖先的神位,讀著堂上“有一點欺,何堪對祖;無十分敬,漫許登堂!”的聯語,能不堅定他忠君愛國之心嗎?
隆武帝的寵愛和器重,使鄭成功大為感動,恨不能披肝瀝膽,以重振明朝。
當時清朝統治者似乎對隆武政權比當年的弘光政權更為不放心。在了解到隆武政權抗清力量的發展後,清軍曾向朝廷飛檄告急,說:“我皇上若不急發大兵南下,恐兩王已定之疆土,非複朝廷之有也。”
而隆武政權在與魯王爭執正統的同時,其內部也敗壞不堪。鄭芝龍擁兵自重,另有打算。他的目的不是向北抗清恢複明國,而是要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一方之霸主,並借此廣置財產。在隆武朝,鄭芝龍秉政數月便增置了倉莊達500餘所。鄭鴻逵為鞏固自己的地位,向隆武帝進獻美女12人。隆武帝不敢得罪鄭鴻逵,但也從不親近這些美女,隻是把他們置於宮中而已。
文武官員一再要求北伐,鄭芝龍借口糧餉不足而阻止。鄭芝龍手握重兵而不願出兵,顯然心存異誌。鄭鴻逵對此也認為不對,但不能說服鄭芝龍。他因而十分憤恨,甚至想出家為僧,不得已,退居安海。
清軍自山海關大戰以來,滿清政權誌在得明朝天下,采取了征撫兼施的方法。清廷命江南經略、內院洪承疇招撫江南,而命禦史黃熙胤招撫福建。此二人都是鄭芝龍的同鄉,簡直為鄭芝龍樹立了榜樣,對他很有吸引力。這位海盜出身的大帥,本來就是惟利是趨的,麵對清廷的招撫不能不動心。他徘徊觀望,遲遲不肯出師,原因是因為心中去向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