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回國後,鄭芝龍給他改名為“森”,字“句儼”。先帶他到南安石井拜謁鄭家祖祠,然後回到安平城。自此,開始了鄭成功另外一種生活。
初到安平城,鄭成功大開眼界,從未見到的大城、樓房,給他很新鮮的感覺。城西是海門,江上擺滿了戰艦、商船,桅杆上飄著“鄭”字號旗。船、軍隊、樓房、商店……這一切都是鄭家的,他走到哪裏,都受到人們的尊重。
鄭芝龍很喜愛鄭成功,不僅因為鄭成功具有像他一樣的容貌氣質,也為了遠在扶桑他所思念的田川氏。能照顧好鄭成功,也或多或少地補償了對田川氏的歉意,畢竟,他還未盡到做丈夫的責任。
為培養鄭成功成材,鄭芝龍花重金聘請了一位很有學問的老學究做他的老師,教他讀書識字。
鄭成功少年時代,正值明王朝土崩瓦解的時候,國事越來越混亂。老師也是憂國憂民的愛國之士,便常拿英雄誌士的詩篇讓鄭成功學習,以期鄭成功能成為濟世的英雄。
老師給他講矢誌興吳、舍身力諫的伍員,高節不屈、海島傳聲的田橫,危言深論、激濁揚清的範滂,聞雞起舞、擊楫中流的祖逖,忠勇無敵、名垂千秋的楊業,三呼渡河、壯心未已的宗澤,盡忠報國、心昭日月的嶽飛,法天不息、正氣浩然的文天祥,橫戈戍邊、威鎮寧錦的袁崇煥……這些忠肝義膽、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誌士英豪,給鄭成功很深的印象,燃起了他要做一代英豪的雄心。尤其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麗詩篇,在鄭成功的心靈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鄭成功天賦聰明,涉獵廣泛,勤奮刻苦,8歲時會背誦“四書五經”,10歲能寫八股文。12歲時,老師曾以“灑掃應對進退”為題命他作文,他在文章中寫道:“湯武之征誅,一灑掃也;堯舜之揖讓,一進退應對也。”文章的意境開豁、新奇,使老師感歎不已,大讚鄭成功是“天下奇才”。
文由心動,鄭成功小小年紀就能說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自可見他的敏銳才思和湯武胸懷。
鄭成功學習非常刻苦,達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有一次,鄭芝龍在幕僚賓友的陪同下,乘大船在五馬江上遊覽。鄭成功獨坐在一個角落裏潛心讀書。鄭芝龍對鄭成功抱著非常大的期望,希望他將來能繼承自己的事業,見他在學習非常高興。
船帆升了起來,風兒將帆鼓得滿滿的,像一支離弦的箭似的向前飛駛。鄭芝龍想考考自己的寶貝兒子,便對鄭成功說:“森兒,我出個對子,你對對看。”
鄭成功說:“請父親出上聯。”
“你看對麵那隻舢板,盡管漁民拚命搖櫓,可怎麼也沒我們快,所以我認為:‘兩舟並行,櫓速不如帆快’——你對下聯吧。”
鄭芝龍的這個上聯語帶雙關,表麵上在說“櫓”、“帆”,實際上“櫓速”是隱喻周瑜的謀士魯肅,“帆快”是隱喻劉邦的參將樊噲。其本意說“文官不如武官”。要找到兩個曆史人物,又要利用諧音,完成這個對偶語,實在太難了。
但鄭成功才思過人,很快就想出來了,便對道:“八音齊奏,笛清難比簫和。”
語音剛落,滿座叫絕。他的“笛清”暗指宋仁宗駕下大元帥狄青,“簫和”暗指協助劉邦治國平天下的丞相蕭何。其真意是“武將難比文官”。
鄭成功在眾人麵前的巧妙應對,使鄭芝龍愈發覺得臉上有光,更加鼓勵鄭成功攻讀詩書了。
鄭成功喜歡讀《春秋左傳》和《孫子兵法》,在《孫子兵法》上空白處寫道“揮塵談兵效古之英豪,究心天下封侯非所願”。可見其誌氣非小。
閑時鄭成功喜歡練習武藝,到軍營中與將士們談海洋生活和戰鬥的故事。這使他更了解將士們的情況,更了解戰鬥的情況,為他以後投筆從戎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鄭成功15歲,考取南安縣學,中秀才。崇禎十七年,鄭成功21歲,又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南京國子監太學。
他拜當時的著名學者錢謙益為師,學習儒家經典。錢謙益喜其才華橫溢,稱讚他說:“此人英雄,非他人能比。”為他取字“大木”,寓意他日必作國家棟梁之才。
他又拜禦史徐孚遠為師,學習吟詩。當時的名家對鄭成功的詩都很欣賞。應天府丞瞿式耜對鄭成功的詩評為:“瞻矚極高,他日必為偉器。”
鄭成功少年時期就有很高的誌向。從他的詩中,就反映出了他的雄才大誌。鄭成功的理想非一般人可比,這也有其父母的功勞。
他父親鄭芝龍敢於、善於同敵對勢力做鬥爭,並富於謀略;他母親田川氏長年吃苦耐勞,堅韌不拔。這些優良品質對於鄭成功,不能說沒有絲毫影響。後人曾評述鄭成功說:“權謀術數受之於父,果敢剛毅傳之自母。”
鄭成功的湯武雄懷,為他日後風雲一生打下了基礎,使他能在各種情況下以高視野去觀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