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出少年”,這話對鄭成功來說並不偏激。他7歲之前在日本平戶,就有著不凡的誌向。回到中國後,由於天資聰穎,加之有名師指導,學問長進很快。但他有著遠大的誌向,並不隻顧讀書,也時刻注意著局勢的變化,並思考自己較成熟的治世方略。
鄭成功出生在日本平戶,取名叫福鬆。直到7歲時才得以被鄭芝龍派人接回中國。在異國他鄉,福鬆過著孤苦的生活。
在福鬆一歲時,鄭芝龍便逃出日本。福鬆成了逃犯的兒子,遭到人們的冷眼和非議。當他剛剛懂事時,就沒有父親的保護和族人的幫助,隻與母親和弟弟相依為命。
母親的教誨使得在貧困中生活的福鬆更具有生活的信心。由於田川氏通曉中國文字,便教授給他《百家姓》、《三字經》等基礎知識。福鬆天資聰穎,加之母親的教子有方,很快就掌握了許多基礎性的知識。
母親常給他講啟發他善心、愛心和遠大誌向的故事,使福鬆很早就知道了文天祥、戚繼光等英雄人物。
由於貧窮,也沒有族人的照顧,福鬆家常受別人的欺負。福鬆很氣憤,問媽媽這是為什麼,田川氏告訴他說:“因為我們家窮,又沒有你爸爸在家撐腰,所以我們家就比較弱了;又因為你爸爸是反對政府而被迫離家的,人們就更有理由欺負我們了。等你長大了,成材了,就沒有人敢欺負我們了。”福鬆聽了媽媽的話,知道了自己家受氣的道理,便逐漸產生憎惡欺侮弱小的人。
有一次,福鬆看見幾個小孩在圍攻一個小孩,他衝上去把他們分開,並斥責那幾個小孩不該欺負人。那幾個小孩不服氣,要與他打架,都被福鬆給打倒了。那些小孩哭著罵福鬆是沒有父親的人,也不是日本人,叫他快點滾回中國。福鬆聽了非常傷心,決心一定要回到中國、找到父親。
從田川氏口中,福鬆對父親有了大概的了解,更加想早日見到父親。鄭芝龍也曾多次派人來接田川氏母子,都遭到德川幕府的拒絕。
田川氏進一步對福鬆進行仁、義、禮、智、信方麵的教育,使福鬆具有了尊尊的思想基礎和忠君愛國的思想基礎。
直到1630年,福鬆7歲時,鄭芝龍再次派人來接家人,德川幕府才在鄭芝龍“先禮而後兵”的壓力下同意讓鄭成功回國,而田川氏卻不能離境。
能回國見父親了,福鬆特別高興。但母親不能一起去,他也很難過。為了表達對母親的依依不舍和安慰母親,他特意在家門前親手栽植了一棵椎樹。後來,這棵樹成長為大樹,盤結蒼鬱,蔚為“鬆浦心月”的勝景之一,長期為日本友人憑吊。
幾年的異國貧苦生活,使鄭成功比同齡的孩子成熟得早,懂的事多,這為他少年上進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