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會林無法拒絕了。但薑會林說,他當時真是硬著頭皮把這個題目接下來的,回去後也是硬著頭皮把這個題目做下去的。一年後,薑會林才把課題的基本論述方法、主要論點和公式搞出了一個大概的總體結構框架。
向導師彙報提綱的時候,薑會林突然覺得自已心中一點底也沒有了。借著王大珩仔細翻閱提綱的機會,薑會林悄悄地觀察著導師的表情,他注意到王大珩的臉上漸漸出現了讚許的微笑,心裏這才稍微平靜了些。沒想到,王大珩看罷稿子後竟激動得一下子站了起來,他一把拉住薑會林的手,興奮地對秘書說:“你看,我就知道他一定能做出創造性的工作!他這三個部分都很有意思,都有創造性的價值!”那一天,王大珩顯得格外高興,薑會林告辭的時候,他破例送下了樓,送到了院子裏,又一直送到了大門口。走到大門口後,王大珩突然止住了步子,沉吟著說道:“我考慮,根據你現在做出的成就,你可以參加一些國際上的交流了。明年有個國際鏡頭光學設計會議,我想推薦你去參加,把你的觀點在會上講一講,介紹出去。”
那是薑會林第一次出國參加這樣的國際會議。記得離開會隻有一個多月的時候,薑會林突然被告知因外彙無法解決而無法辦理出國手續了。王大珩知道後十分著急,他認為這是一次難得的國際交流的機會,薑會林不應該輕易放棄,應該盡最大努力去爭取。他立刻給吉林省領導寫信請求幫助。薑會林拿著王大珩的信找了吉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找了吉林省省長,找了吉林省外彙管理局、外辦,終於把外彙批下來了。但這時候距離開會隻有20天了。一般情況下,要在20天之內把去美國的一切手續辦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但王大珩硬是幫助薑會林辦下來了。他們直接給美國會議主席拍電報,請美方向駐華領事館說明情況,因此幾乎立刻就拿到了簽證,終於使薑會林如期參加了這次國際性的學術會議。國際交往為薑會林開拓了眼界,擴大了視野,也使薑會林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同。1985年,世界《光學學報》刊登了薑會林的文章。此後,在日本舉行的第十三屆國際光學學會,特邀薑會林前去做學術報告,並肯定了薑會林的文章是此項研究的“四大進展之一”。
最令薑會林難忘的還是他在王大珩的指導下做博士論文的經曆。當時,王大珩看了薑會林的論文後,不僅在其中用鉛筆寫下了許多的批注,還給他寫了一封長達6頁的長信。王大珩在信中雖然肯定了薑會林的論文總體不錯,但認為目前還不能進行答辯。王大珩指出薑會林在關於光學公差這一章中所引用的一個觀點在理論上有問題,需要進一步論證。讓薑會林一定要通過自己做來證實一下。
對這一點,薑會林心裏多少有些不以為然。因為他在引用這句話的時候,曾參考了國外很多的文章,而且大多是在光學界有一定影響的文章,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把這句話當作公認的正確論點,拿到自己的文章中加以引用的。薑會林私下裏認為這句話不可能有問題,否則怎麼會有那麼多人都加以引用呢?而且,這句話的引用使薑會林省略了很多的工作,如果現在一定要親自動手證實這個論點的話,就需要重新回過頭去做大量的計算工作。薑會林不想這樣做,他找了很多美國人支持這一論點的資料送給王大珩看,希望導師能改變看法。但王大珩卻堅決不同意。王大珩說:“你不要看有很多美國人在理論上都這樣說,就人雲亦雲。事實上,學術界常有不負責任地引用論點的情況。看到一篇文章中有了結論,就不肯自已再去費力證實了,大家都圖省事把現成的拿來引用,結果造成一錯百錯的情況。科學是十分嚴謹的,容不得絲毫的怠惰。在科學上麵沒有任何捷徑可走,隻能老老實實地去做。”
無奈,薑會林隻好老老實實地去從頭論證,整整用了半年的時間才計算出了結果。這個結果使薑會林大大地吃了一驚,實踐證明王大珩的分析果然是對的,原來引用的那個論點確實存在問題!薑會林在王大珩的指導下使這一問題得到了妥善的解決,並把自已得出的新的見解充實到了博士論文中。後來,正是這篇論文中有關光學公差部分所具備的獨特的新論點引起了光學界的重視。美國出版的《光學領域100年來公差方麵最有建樹的60篇文章》中收入了薑會林論文中的這一章。而這篇文章之所以被錄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於它否定了原有的定論,闡述了更新的觀點。薑會林後來又把這個觀點運用到實踐中,並因此而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