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宗統治期間,致力於鞏固政治、發展經濟、安定邊疆,將“康乾盛世”推向了頂峰。他雄才大略,鞏固和發展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同時,他是我國曆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
弘曆(1711—1799年),清世宗胤禛第四子。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和碩寶親王,十三年八月即位,年號乾隆,習稱乾隆帝。
清高宗即位後,實行寬嚴相濟的治國之道。他吸收了康熙、雍正時期治國政策的經驗和教訓,認為自康熙以來,治國之策時寬時嚴,有利有弊。康熙以寬大治國,導致官民不畏法,諸事廢弛;雍正則從嚴治理,卻政氣繁苛,民受苦累。清高宗剛柔相濟的為政之道,穩定了民心和社會秩序。
乾隆帝
在經濟上,清高宗重視農業的發展,認為“務本足國,首重農桑”。他減免農民的租稅,提倡開墾荒地,注重農業耕種技術的提高,興修水利設施,關心民眾疾苦,推行“攤丁入畝”的土地政策等。經過治理,到乾隆中葉,當時全國的耕地麵積達到了700萬頃,比順治末年增加了30%。商業和城鎮發展十分興旺,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出現。
在文化上,清高宗組織大批文人訪求書籍,完成《明史》《續文獻通考》《皇朝文獻通考》等書籍的編纂工作。並下令組織撰寫《大清會典》《大清一統誌》及各省通誌。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高宗任命大學士紀昀為總纂官,曆時10年完成了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官修叢書——《四庫全書》。該叢書收集過去的敕撰本、內府本、各省采訪本、私人本等一些流行本加以重新校勘,按經、史、子、集分類編排,收入了各種圖書3503種,共79337卷、36275冊。經過這次規模宏大的編輯整理,很多珍本秘籍得以保存下來,對於學術和文化的傳承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清高宗在平定叛亂、鞏固邊防方麵也有重大成就。他曾誇耀自己“十全武功”,並自號“十全老人”。所謂“十全武功”,即兩次平定準噶爾,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兩次剿滅大小金川叛亂,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收降緬甸、安南各一次以及兩次抗擊廓爾喀。這裏特別應提到的是反擊廓爾喀入侵。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吞並尼泊爾的廓爾喀族侵略軍入侵西藏日喀則,占領紮什倫布寺,大肆掠搶。西藏的達賴、班禪向清王朝報急。清高宗聞訊後,即派大軍入藏,收複西藏失地。為加強對西藏的管理,清高宗對西藏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進行了重大改革。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頒發了《欽定西藏章程》,明確規定“駐藏大臣督辦藏內事務”,其地位“與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平等”,加強了駐藏大臣的權力;確定了“金瓶掣簽”製度,明確轉世活佛的靈童繼位要由中央政府批準。這些措施使西藏地區同中央政府的關係更為密切。
然而,清高宗巡遊無度,屢興土木,耗費大量人力和財力。晚年又寵信和珅,吏治漸趨敗壞。加上土地高度集中,人口增長過快,階級矛盾日漸尖銳。乾隆六十年(1795年),清高宗以在位期不越祖父康熙帝為名禪位於兒子顒琰,自稱太上皇,但仍掌握著朝廷實權。嘉慶四年(1799年),清高宗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