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金瓶掣簽?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廷為防止蒙、藏貴族操縱大活佛轉世,特頒發兩金瓶,一貯北京雍和宮,一儲拉薩大昭寺。凡蒙古等地區大活佛如章嘉、哲布尊丹巴和藏族地區大活佛如達賴、班禪等轉世時,均須將所覓若幹個“靈童”的名字署於象牙簽上,置簽於瓶中,分別在雍正宮或大昭寺,由理藩院尚書或駐藏大臣督掣定,此後遂成定製。
金瓶掣簽製度建立後,第一個啟用金瓶掣簽並得到認定的達賴是九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即十世達賴楚臣嘉措;第一個用金瓶掣簽認定的班禪是七世班禪轉世靈童,即八世班禪丹白旺修。自清王朝至民國的200多年間,僅西藏一地,就有格魯、噶舉、寧瑪三派的39個活佛轉世係統70餘名活佛通過金瓶掣簽認定。
到乾隆時,清朝的疆域有多大?
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台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包南海諸島。
大開眼界
土爾扈特部是我國西蒙古的四部之一,最初活動於今天塔城一帶。17世紀30年代,為了避免被準噶爾部兼並,就離開故鄉向西遷徙,到今天的伏爾加河流域地區遊牧定居。而後不久,沙俄強大,向外拓展勢力,逐漸控製了這一地區,沙俄用盡威逼利誘等種種卑劣手段,強迫土爾扈特部歸附俄國。但是他們始終懷念故鄉,決不屈從,並一直同清朝保持著密切的聯係。
隨著沙俄對土爾扈特部的欺淩和政治壓迫日漸加深,土爾扈特人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冬,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順應民意,決定率領部眾共17萬人離開伏爾加河畔,踏上東歸祖國的旅途。東行途中不僅要與尾追而來的沙俄騎兵作戰,還要克服險惡的自然環境和瘟疫疾病流行等帶來的種種困難。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八月底,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帶領部眾終於衝破沙俄尾追堵截,曆盡千難萬險,進入新疆境內,回到祖國,此時他們的牲畜死傷殆盡,幸存人員隻有7萬多。
土爾扈特部的歸來受到清朝政府的熱情歡迎。渥巴錫向當時的伊犁將軍伊勒圖獻出他們一直保存的明朝永樂皇帝賜封其先世的玉印。乾隆皇帝命令伊犁將軍和烏什參讚大臣專門負責接待安置,又撥庫銀20萬兩幫助土爾扈特部購買牲畜及生產生活用品。同年九月,乾隆還在承德避暑山莊召見渥巴錫,封他為卓理克圖汗(意為英勇汗)。又親自撰寫了《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兩塊碑文以記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