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宗皇太極是清朝曆史上一個具有承前啟後意義的重要帝王。他繼承父親努爾哈赤的基業後,對內改革政治,加強中央集權;對外積極用兵,開拓疆土。他的這些舉措為清王朝的統治政權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皇太極(1592—1643年),努爾哈赤第八子。天命十一年(1626年),在沈陽繼後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聰。
皇太極繼位之初,實際上是同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按月分值政務。權力分散,事事掣肘,徒有一汗虛名。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皇太極於天聰四年(1630年)將阿敏終身幽禁,天聰五年革去莽古爾泰大貝勒銜,天聰六年廢除了與三大貝勒俱南麵坐、共理政務的舊製,取得了汗的獨尊地位。同時,仿照明製,逐步建立和完善國家統治機構,以取代八旗製度所行使的國家權力。建立由滿漢知識分子組成的文館以協助其推行漢化。又設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掌國家行政事務。皇太極天聰十年,又將文館擴充為內三院,負責撰擬詔令、編纂史書、頒布製度等。稍後,又建立了都察院,改蒙古衙門為理藩院。皇太極通過這套政權機構,把權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
在經濟上,使大量漢族奴隸取得了民戶地位,成為後金政權下的個體農民。皇太極注意體恤民力,凡是有礙農務的工程,一律不準重新興建,使百姓能“專勤南畝,以重本務”。經過幾年的努力,農業有了較大發展,社會矛盾得到緩和。
在軍事上,皇太極繼續與明朝進行戰爭,天聰三年(1629年)親率大軍進攻明朝,直逼燕京城下,施反間計除掉了明朝最得力的抗金主將袁崇煥;天聰元年(1627年)侵入朝鮮;天聰九年(1635年)征服蒙古察哈爾部,將漠南蒙古收服到自己麾下。由於皇太極采取上述措施,使後金政權逐漸鞏固。
皇太極對漢族地主知識分子和明朝降官降將采取招降收買政策,量才錄用,賜以莊田、奴仆、馬匹,並委以官職。逐步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大大增強了軍事力量。天聰十年四月,皇太極在沈陽稱帝,從此全力以赴地對明朝發動進攻。自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起,發動了錦州之戰。皇太極親臨前線指揮作戰,大敗明軍。崇德七年二月,鬆山城陷,洪承疇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至此,明朝在關外僅剩寧遠這一座孤城。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在宮中猝然病死,葬於沈陽昭陵。
什麼是內三院?
內三院是清代內閣前身,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樞要機構。天聰三年(1629年),皇太極在盛京設立文館,命人翻譯漢字書籍及記注本朝得失。天聰十年,改文館為內三院,稱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內國史院掌管編纂史書,撰擬表章;內秘書院掌管起草外交文書及敕諭祭文;內弘文院掌管解釋古今政事得失,向皇帝和皇子進講,並教諸親王等。
貝勒是什麼爵位?
貝勒,滿語音譯,原為滿族貴族的稱號,複數為“貝子”,其尤尊者稱和碩貝勒。清崇德元年(1636年),定封爵,置貝勒於親王、郡王之下。崇德年以前的貝勒,實即後來的親王。
大開眼界
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複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係,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洲”,把“金”改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