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明成祖朱棣(1 / 1)

明成祖朱棣是繼明太祖朱元璋之後又一位具有雄才偉略的明朝皇帝。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永樂盛世,但卻多疑嗜殺,好大喜功,因而是曆史上頗有爭議的一位帝王。

朱棣(1360—1424年),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鎮守北平(今北京)。明朝建立後,因元順帝逃至蒙古,還有一部分殘存勢力,北方的邊防很重要,朱棣就成為手握重兵的邊疆藩王。朱元璋去世後,繼位的明惠帝朱允炆實行削藩,朱棣遂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

朱棣即位之初,對洪武、建文兩朝政策進行了某些調整,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製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知識分子,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他對建文時逆命諸臣,殘酷屠殺,大肆株連。當其皇位較鞏固時,又繼續實行削藩。他還繼續實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強對豪強地主的控製。明成祖朱棣永樂初開始設置內閣,選資曆較淺的官僚入閣參與政務,解決了廢罷中書省後行政機構的空缺。朱棣重視監察機構的作用,設立分遣禦史巡行天下的製度,鼓勵官吏互相告訐。他利用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設置鎮守內臣和東廠衙門,恢複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加強專製統治。

朱棣十分重視經營北方,永樂初即改北平為北京,設行在六部,增設北京周圍衛所,逐漸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軍事中心。永樂七年(1409年),在女真地區設立奴兒幹都司,同時爭取與蒙古族建立友好關係。為了表示立足北方的決心,永樂七年在北京天壽山建造長陵,十四年開工修建北京宮殿,十九年正式遷都北京。

朱棣為保障北京糧食與各項物資的需要,於永樂九年疏浚會通河,十三年開鑿清江浦,使運河重新暢通,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還注意社會經濟的恢複與發展,鼓勵墾種荒閑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實施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征派。因此,永樂時期出現了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局麵。

朱棣對典籍的整理也比較重視,組織大批人力編修了中國古代類書之冠的《永樂大典》。為開展對外交流,擴大明王朝的影響,從永樂三年起,朱棣派鄭和率領船隊7次出使西洋,走訪了爪哇、蘇門答臘、真臘、暹羅、阿丹、忽魯謨斯等30多個國家,成為明初盛事。二十二年,朱棣死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

為什麼會出現“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後不久爆發的一場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皇位的戰爭。明太祖為加強皇權,分封諸子為王。北邊各王握有兵權,勢力更大。惠帝即位後,采納齊泰、黃子澄的建議,先後廢削周、齊、湘、代、岷五王。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北平(今北京),以討伐齊泰、黃子澄為名,號稱“靖難”。建文四年,燕兵攻入京師南京。惠帝不知所終(一說自焚於宮中,一說出走)。

鄭和遠航為何叫下西洋呢?

以文萊為界,文萊以東稱東洋,文萊以西稱西洋。鄭和7次遠涉重洋,3次終點在古裏(今印度西南的科澤科德),4次在非洲東海岸,這些地方都在文萊西邊,所以統稱鄭和的遠航為下西洋。

大開眼界

《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師姚廣孝和翰林學士解縉主持,3000多人參加,曆時4年,於永樂六年(1408年)修成的大型類書,是中國古代最為成熟、最為傑出的百科全書。全書目錄60卷,正文22877卷,裝成11095冊,共約3.7億字。包括經、史、子、集、釋藏、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等,搜集極為宏富。嘉靖、隆慶間,又依永樂時所繕正本另摹副本一份。正本大約毀於明亡之際,副本至清鹹豐時也漸漸散佚。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副本大部分遭焚毀,幸存殘本多被侵略者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