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雖然統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國,但是尚未統一全國。13世紀中葉,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繼承汗位後,滅掉南宋,最終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他創建的行省製度,是我國省製的開端。
忽必烈(1215—1294年),成吉思汗之孫,蒙哥(元憲宗)之弟。忽必烈為藩王時,便熱心於學習漢文化。1251年,長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弟之親,受命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他先後任用漢人儒士整飭邢州吏治,在汴梁設立經略司,整頓河南軍政,並屯田唐、鄧等州。1253年,忽必烈受封京兆(今陝西西安)之地,在這裏他又重用儒臣,興複吏治,恢複農業,建立學校,進一步取得北方漢族地主階級對他的擁護,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會基礎。
1253年,忽必烈受命與大將兀良合台遠征雲南,滅大理國。1259年,在攻打南宋鄂州(今湖北武昌)時,他得知蒙哥的死訊,決定北返,爭奪帝位。次年,忽必烈在開平(今內蒙古多倫附近)稱汗,始建年號中統。但他的弟弟阿裏不哥也在和林(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南)稱汗,並聯合留居漠北和中亞的拔都、察合台、窩闊台各係貴族,與忽必烈對抗,引發長達4年的內戰。
元世祖忽必烈
1264年,忽必烈打敗阿裏不哥,並遷都燕京(今北京),改稱大都。1271年,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改國號為元。穩定內部之後,他於1279年南下消滅南宋,統一了全國。他還曾派兵進攻日本、安南、占城、爪哇等國。
忽必烈在位期間,確立中央集權政治,建立包括行省在內的行政、軍事、賦稅等製度,加強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鞏固並發展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他重視農業,設置司農司專掌農田水利,大規模推行屯田;統一貨幣,疏浚運河,設置驛站,對元初恢複和發展社會經濟起了一定積極作用。但他將人民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4等,實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使各族起義鬥爭始終不斷。
什麼是行省?
“行省”一詞,源於金代。金代因地方上戰爭的需要,設行尚書省以分任軍民之事。元世祖時,在中央設置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中統、至元年間,在各地分置行中書省(簡稱行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省製是我國行政製度的一大變革,對後世影響巨大。省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元朝的疆域有多大?
元朝統一全國後,強盛時期的疆域是:北到蒙古、西伯利亞,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雲南,西北至今新疆東部,東北至外興安嶺、鄂霍次克海,總麵積約2200萬平方千米。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
大開眼界
元朝把全國各族人民分為4等:第一等為蒙古人;第二等為色目人,包括唐兀、畏吾兒、回回、欽察等西域人;第三等為漢人,主要指原來金朝統治下的北方漢人以及契丹、女真、高麗人等;第四等為南人,即原來南宋統治下的南方漢人。這4等人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法律等方麵的待遇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