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阿保機與皇後述律平生有3個兒子,即長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三子耶律李胡。遼太祖病死後,在皇位繼承上,述律平偏袒次子耶律德光,立他為皇帝。耶律德光便成為遼國的第二個皇帝。
耶律德光(902—947年),字德謹,契丹名耶律堯骨,遼太祖次子。天讚元年(922年),他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隨同太祖參加一係列征服戰爭,尤其是在南征幽州,西征吐穀渾、回鶻期間,戰功卓著。天顯元年(926年),又隨同太祖滅渤海國,作為前鋒攻克忽汗。
天顯二年(927年)遼太祖死後,皇後述律平稱製,兒子耶律德光總攬朝政。十一月,在述律平的支持下,耶律德光即帝位。天顯五年(930年),割據原渤海國疆域的東丹王耶律倍逃奔後唐,耶律德光統一了契丹。
耶律德光
天顯十一年(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稱子、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乞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叛變。耶律德光於是親率5萬騎兵,在晉陽城下擊敗後唐軍,冊立石敬瑭為後晉皇帝。之後,又率軍南下上黨,助石敬瑭滅掉了後唐。
割取燕雲十六州後,耶律德光采取“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實行南北兩麵官製度,分治漢人和契丹。又改幽州為南京、雲州為西京,將燕雲十六州建設成為進一步南下的基地。
會同五年(942年),後晉出帝石重貴即位,拒不稱臣。耶律德光於是率軍南下。會同十年(947年),攻克後晉首都東京,滅後晉。改國號為遼。四月,因中原反抗不斷,無法鞏固統治,被迫引軍北返,在河北欒城病逝。
什麼是兩麵官製度?
兩麵官製度,即“官分南、北,以國製治契丹,以漢製待漢人”的製度。兩麵官為兩套統治係統,因官署分設在皇帝大帳的南北而得名。南麵官沿襲唐製,中央設三省六部,官員多用漢人。北麵官名稱與南麵官不同,職掌卻大體相似,官員用契丹人。
兩麵官製度是由遼的社會經濟狀況所決定的。在遼的統治區域內,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主要分為以農業為主的漢人、渤海人和以畜牧業為主的契丹等少數民族人民。為了對不同生產方式的民族進行有效管理,遼實行這一製度。
後唐是誰建立的?
911年,李存勖在高邑(今河北高邑縣)打敗了朱溫親自統帥的50萬大軍。接著,攻破燕地。9年後,他又大破契丹兵,將耶律阿保機趕回北方。經過10多年的交戰,李存勖於923年攻滅後梁,統一北方。同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縣西)稱帝,國號唐,不久遷都洛陽,年號同光,史稱後唐。
大開眼界
石敬瑭(892—942年),沙陀部人。善騎射,知兵法。後唐時曾任河東節度使,鎮守太原。936年,他勾結契丹滅後唐,並受契丹冊封為帝,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國號晉(史稱後晉),改元天福。他割幽雲十六州給契丹,每年獻帛30萬匹。並稱比他小11歲的契丹主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
石敬瑭在位7年,連年發生兵亂。天福七年(942年),吐穀渾部不願降契丹,附於河東,契丹主因此責問石敬瑭,石敬瑭憂鬱成疾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