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族原為鮮卑族的一支,居住在遼水上遊的潢水(今西拉木倫河)流域,以遊牧為主。唐初,契丹族形成了由八部聯合組成的部落聯盟。到了唐末,契丹族迅速壯大起來,並在首領耶律阿保機的領導下建立政權。
耶律阿保機(872—926年),又作阿保基、阿保謹、阿布機等。漢名億。契丹迭剌部霞瀨益石烈耶律彌裏(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東)人。
耶律阿保機出生於契丹貴族家庭。父親耶律撒剌的曾任夷離堇(軍事首領)。他自幼聰敏,才智過人。稍長,值伯父釋魯掌權,深得喜愛與信任,出任被稱為“撻馬”的侍衛親軍的首領。憑借這支精銳武裝,阿保機迅速崛起。唐昭宗天複元年(901年),擔任本部的夷離堇,很快又成為整個部落聯盟的夷離堇,掌握了契丹的兵馬大權。此後,他率軍南征北戰、西討東伐,大破室韋、於厥、奚及女真,進而升為於越(官名,地位僅次於可汗),總管軍國大事。
唐天祐三年(906年),契丹痕德堇可汗死,遺命推選阿保機為汗。次年,阿保機廢傳統選汗製,即皇帝位,上尊號天皇帝。後梁貞明二年(916年),正式廢除契丹的傳統部落聯盟製度,在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稱“大聖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冊,國號契丹。
耶律阿保機
建國後,阿保機參照漢族的政治模式,改革契丹舊有的統治製度,建立起新的國家機構。廢除部落世選製,立長子耶律倍為皇太子,確立皇位世襲製;健全法製,製訂契丹第一部法典《決獄法》;組織人力創製契丹文字;本著“因俗而治,得其宜”的原則,製定民族政策;中央官製分南北,“(北麵)以國製治契丹,(南麵)以漢製待漢人”;大力吸收漢文化,仿照唐長安修建皇都,即後來的遼上京;興建孔廟、佛寺、道觀等。
在內部政權和經濟、文化建設的同時,耶律阿保機還大肆對外擴張,從神冊元年(916年)開始,曾先後親征突厥、吐穀渾、黨項、沙陀諸部,大獲全勝,使契丹國聲威大震。天讚三年(924年),再次征吐穀渾、黨項、阻卜諸部。天顯元年(926年),東滅渤海國,七月,班師途中病逝於扶餘府(今吉林四平西)。
室韋是個什麼樣的民族?
室韋,又作失韋。5~10世紀主要活動在今嫩江、綽爾河、額爾古納河、黑龍江流域。北魏時,室韋各部開始與中原王朝通貢。後臣服突厥。隋代分為5部: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怛室韋、大室韋。唐代室韋分布更廣,多達20餘部。契丹建遼後,部分室韋並入契丹。
“契丹八部”指的是哪8個部落?
相傳契丹祖先奇首可汗曾生有8個兒子,各為1部,後來漸盛,遂成8部。這8部是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部、黎部、吐六於部。
大開眼界
契丹原來沒有文字,刻木契記事。耶律阿保機下令耶律突呂不和耶律魯不古參照漢字偏旁製成文字數千個,稱為“契丹大字”。後來阿保機的弟弟耶律迭剌受回鶻文的啟示對大字加以改造,創製了“契丹小字”。兩種契丹文字在遼代與漢字並行。後來,契丹字又與女真字和漢字並行於金朝境內。明昌二年(1191年),金章宗完顏下令廢除契丹文字,契丹字在金朝境內遂漸絕用,但在中亞河中地區的西遼則繼續行用。至明代已無人認識。
由於遼代書禁甚嚴和戰亂等原因,除了宋人王易《燕北錄》中摹寫了5個契丹字的牌子外,沒有任何契丹字的書籍留傳下來。現存的契丹字多為碑刻、銅鏡、印章、貨幣上的銘文和墨書題字等。國內外學者多數認為,遼太祖耶律億陵紀功碑殘石和西孤山出土的《蕭孝忠墓誌》所鐫為契丹大字,遼慶陵出土的皇帝與皇後的哀冊所鐫為契丹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