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轉世再見:零落憑誰吊(1)(1 / 3)

1.恨·護教經曆

《悲秋》

西風乍起黃葉飄,日夕疏林抄。花事匆匆,夢影迢迢,零落憑誰吊。鏡裏朱顏,愁邊白發,光陰催人老,縱有千金,縱有千金,千金難買年少。

--李叔同

春去秋來,光陰在一圈圈地輪回,然而,歲月催人老,韶光易逝不再來的,縱使千金也難買。於是,便有了諸多生命短暫的悲歎。

古詩言:“百年三萬六千日,蝴蝶夢中度一春。”《四十二章經》中講了這樣一段故事:

佛祖問弟子:“人生究竟有多長?”

“五十年?”

“不對。”

“四十年?”

“不對。”

“三十年?”

“不對,不對!”

“那人生究竟有多長?”

“人生隻在呼吸間。”

呼吸間,很短,隻是個短促的刹那;同樣也很長,長得貫穿了整個生命。萬法變遷猶如朝露閃電。生命來到這世界上一遭,是命運的厚待,因此,每一寸生命的光陰裏的浪費、懶惰、怨懟……都是對生命的褻瀆。所以弘一法師嚴謹持戒,不差分毫。更是為了的弘揚佛法,奔波勞苦。也因此沒有愧對生命,了無憾事。

弘一法師開度世人,弘揚佛法,卻為自己落下了一身疾病。1932年,弘一法師決定長期留駐閩南,以減輕常年奔走帶來的疾患。那裏的氣候四季如春,亦可以讓他避免一些寒疾。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閩南的民風淳樸,那裏的佛法剛剛興起,並且呈現較好勢頭,因此,他想在那裏弘揚佛法。他在閩南弘法,用的是一種邊走邊講的形式,就如同閑雲野鶴一般,自在輕盈。

弘一法師曾多次往來於浙江慈溪的金仙寺、五磊寺和伏龍寺之間。

1930年秋,弘一法師到金仙寺,他與亦幻法師的住所相鄰。後來亦幻法師回憶說:“我那時真有些孩子氣,好偷偷地在他的門外聽他用天津方言發出誦經的聲音,字義分明,鏗鏘有韻節,能夠搖撼我的性靈,覺得這樣聽比自己親去念誦還有啟示的力量。我每站上半天,無疲容。”可想而知,他對弘一法師的崇敬之情。亦幻法師是一個寺主,卻偷偷地躲在一位客人的門外聆聽其誦經的聲音,他對他,猶如朝聖般的崇敬,這足以見得弘一法師的魅力了。

春節,弘一法師在半來到了泉州承天寺。承天寺始建於南唐時代。號稱“閩南甲刹”。性願法師正在承天寺創辦月台佛學研究社。弘一法師鼎力相助。這個研究社裏人才濟濟,因此發展很快。

弘一法師在承天寺裏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給學人上寫字課,講授寫字的方法;二是整理古版佛經,而且還編成了目錄。忙碌的生活,雖然使他身體上會有一些疲勞,但是,弘一法師卻始終積極參與,並認真地做好這兩件事。

到了暮春時節,霏霏細雨浸潤著整個泉州,給人以空明幽靜之感。這時的弘一法師準備回浙江。臨行前,他手書一書贈給閩南名宿會泉長老,聯日:“會心當處即是:泉水在山清涼。”

然而,會心當處,卻終不是弘一法師的歸處。生命尚又一息,他便要繼續腳步。

輾轉,弘一法師又到了白馬湖畔的“晚晴山房”。在這裏,他將要進行一些研究考證的工作。早年間,弘一法師曾有機緣得到了日本古版《行事鈔記》,但在當時,弘一法師還沒有主攻南山律宗,所以沒有詳細研究,但是,他卻始終沒有將此事忘記。

《行事鈔記》是唐代道宣律師所撰《四分律刪繁補網行事鈔記》的簡稱。與((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分律刪補隨機揭疏》並為南山三大部,皆律學之要義。是一部十分有價值的佛學經典著作。後來這時弘一法師又得到一部天津新版,而他自己也已經研究南山律宗,於是,他在“晚晴山房”裏對新版做起詳細圈點,改正訛誤的工作。他尊重佛典,所以是不會容許這樣的著作有錯誤。

得知弘一法師又來到了白馬湖,多年好友夏丏尊便又匆匆趕來。。正巧,此時經亨頤先生也在白馬湖,他們三位老友又可以在再度敘舊了。

農曆五月十四日,這一天正好是夏丐尊45歲的生日。這天,丐尊約了經亨頤和弘一法師到自己家的平屋一一亦稱“小梅花屋”來聚會。他準備的了見簡單的素菜,同時也為經亨頤備好了酒。如今三人,都已是經曆過半世滄桑的人了。再聚首時,心中自然是無限感慨。當年,三位老友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裏時都是韶華正好之時,曾經海闊天空的夢想,曾經意氣風發地拚搏,曾經的故事,曆曆在目,他們心中始終難以忘懷。

亨頤先生給夏丐尊帶去了一幅畫,以示對夏丐尊的生日祝賀,畫上題日:“清風長壽,淡泊神仙。”

“淡泊“二字雖然說得容易,但是卻很難做到。他不停地喝酒來消解這累世的愁。

人生滄桑易變,弘一法師不禁也感慨淚流。但是,轉而,他穩了穩情緒,又去安慰兩位老友。

他在經亨頤贈給夏丐尊的畫上也題了畫記,用的就是《仁王般若經》的兩個渴子。前麵有小序:

“庚午五月十四日,丐尊居世四十五生辰,約石禪及餘至小梅花屋共飯蔬食,石禪以酒澆愁。酒既酣,為述昔年三人同居錢塘時,良辰美景,賞心悅事,今已不可複得。餘乃潸然淚下,寫《仁王般若經》苦空二渴貽之。”

渴曰:生老病死,輪轉無際。事與願違,憂悲為害。欲深禍重,瘡統無外。三界皆空,國有何賴?有本自無,因緣成諸。盛者必衰,實者必虛。眾生蠢蠢,都如幻居。聲響皆空,國土亦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