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浮生若夢:相逢有宿緣(2)(1 / 3)

當有人看到政治形勢日益緊迫,勸他轉往內地,躲一躲風頭,以躲避禍難,然而,弘一法師卻並沒有說:“吾人吃的是中華之粟,所飲的是溫陵之水,身為佛子,於此時不能共行國難於萬一,自揣不如一隻狗子;狗子尚能為主守門,吾一無所用,而猶靦腆受食,能無愧於心乎!”“因果分明,出家人何死之畏!”

弘一法師言辭決絕,佛法在心,便無懼無畏。

為弘揚佛法弘一法師還著了《護生畫集》豐子愷與弘一法師合作護生畫的編繪是從一九二七年就開始了。也就是在這一年的十月二十一日,即農曆九月廿六,豐子愷在上海的家中舉行儀式,拜弘一法師為師皈依佛門。

豐子愷晚年曾寫過一篇《戎孝子和李居士》的隨筆,文中寫道:“我的老師李叔同先生做了和尚。有一次雲遊到上海,要我陪著去拜訪印光法師。文學家葉聖陶也去……葉聖陶曾寫一篇《兩法師》,文中讚歎弘一法師的謙虛……印光法師背後站著一個青年,恭恭敬敬地侍候印光。這人就是李圓淨。後來他和我招呼,知道我正在和弘一法師合作《護生畫集》,便把我認為道友,邀我到他家去坐。”

豐子愷皈依佛教後,日益受到佛法感召,佛性漸深,心中的悲憫情懷便愈發寬宏。弘一法師和他也都想在弘揚佛法上做一件實際的事,並不僅僅是單一地向人們講授佛理佛法。

豐子愷長於畫作,於是,多番考慮,二人便醞釀編繪一部畫集,取名《護生畫集》。其中內容,吉弘揚佛法、鼓吹仁愛,勸人從善戒殺的大計劃。

二人商定之後,便決定立即行動,由二人共同覓得題材,然後由豐子愷作畫,後由弘一法師配詩文,這樣,圖文並茂,可以將佛法很好地表達。他們設想,若能編繪出24幅,就可以先行出版。後續,會將畫集繼續。

這是一部畫集,更是一種慈悲的力量,弘一法師正是希望通過這種形式,將佛的慈悲心,發散到社會上,讓更多的生命,減少苦難,接受佛光普照。

3.念·清修戒律

《秋柳》

甚西風吹綠隋隄衰柳,江山依舊。隻風景依稀淒閔時候。零星舊夢半沉浮,說閱盡興亡,遮難回首。昔日珠簾錦幙,有淡煙一縷,纖月盈鉤。剩水殘山故國秋。知否?眼底離麥秀。說甚無情,情絲踠到心頭。杜鵑啼血哭神州,海棠有淚傷秋瘦。深愁淺愁難消受,誰家庭院笙歌又。

--李叔同

這世間總會有深深淺淺的愁,因為心有記掛,所以忘不了,也方不下。此時的弘一法師心中所放不下的,恐怕隻有佛法。

自從決定要做這《護生畫集》之後,師徒二人形影不離,許多人甚至會說:豐子愷成弘一法師的影子了。或許是受佛法濡染,豐子愷仿佛是變了一個人,周身散發著一種和弘一法師一般的寧靜。

他的站姿端正,坐姿規矩,不會像從前一般隨意斜坐,並且兩手垂直的俯在膝上。平時很安靜,有問必答,不問不答,說話的聲音低緩。越來越有佛僧的模樣。

因為和弘一法師相交親近,有許多朋友想見上,都會來找豐子愷。弘一法師聲望很高,許多人都對他非常敬仰,這其中就包括文學家葉聖陶先生。

一天,葉聖陶正在趕路,抬頭時突然看見迎麵過來三輛人力車。最先一輛上坐著一個和尚,他沒有太多在意。然而,在第二輛上麵坐著豐子愷,正欣喜地向他點頭示意。

葉聖陶也微笑地點頭回應,這時他忽然意識到,豐子愷的後麵一定是弘一法師。這樣想著,他的心中激動不已,幾秒鍾的時間,他等待著能夠看一眼弘一法師,就如同等待一個莊重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