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最美蓮花:今唱清涼歌(1)(2 / 3)

《送別》的曲調是源於美國作曲家約翰.龐德.奧德威的歌舞《夢見家和母親》,李叔同鍾愛此曲調,因此機緣之下,也就寫出了《送別》這一首名歌。

多少個離別的夜晚,我們輕哼著這送別,無聲地默數著淚珠,等待離人,從芳草的盡頭緩緩走來。

回腸蕩氣的嫋嫋歌聲,穿過霧靄繚繞的層巒疊翠,悠悠漾出那隱約可聞的梵鍾之音。這就是大師的藝術,這就是大師的風格,這就是大師的人生!

反反複複紅塵路,山山水水又一程。在經曆過人生數十載的起伏後,李叔同皈依佛門,他靜靜地走入廟宇,從此常伴青燈古佛。他很從容地做著這些事,就如同春去秋來般自然,卻讓世人倍感驚訝。

李叔同皈依佛門,馬一浮地他影響很大,馬一浮比李叔同年紀小,但是卻做了李叔同的指引。

李叔同和馬一浮早再1901年就已經相識,他們二者有一個共同的朋友,謝無量。謝無量作為李叔同的知己好友,便將馬一浮引薦給了李叔同。在浙一師做教師的期間,李叔同和馬一浮的聯係逐漸多了起來。馬一浮如一盞明燈一般,照亮了李叔同迷茫的世界。同馬一浮交往,李叔同的心越發清明,馬一浮的儒釋結合的思想,正是切中了李叔同精神領域。

現存馬一浮致李叔同的信函一共有五通,其中內容大都是對於佛學的交流。馬一浮也先後給李叔同郵寄了《起信論筆削記》、《三藏法數》、《天親菩薩發菩提心論》、《淨土論》等多部佛學精華著作。

李叔同也曾在給劉質平的信中提到:“自去臘受馬一浮大士之熏陶,漸有所悟。世味平淡,職務多荒。”

那些佛經典籍就如一泉靜水,浸潤著李叔同的心,他終於在浮華的光影裏漸漸地走向了沉靜。

2.凝·虎跑斷食

《落花》

紛,紛,紛,紛,紛,紛,惟落花委地無言兮,化作泥塵;寂,寂,寂,寂,寂,寂,何春光長逝不歸兮,永絕消息。憶春風之日暝,芬菲菲以爭妍;既乘榮以發秀,倏節易而時遷。春殘,覽落紅之辭枝兮,傷花事其闌珊已矣!春秋其代序以遞嬗兮,俯念遲暮榮枯不須臾,盛衰有常數;

人生之浮華若朝露兮,泉壤興衰;朱華易消歇,青春不再來。

——李叔同

除去馬一浮大士之外,還有一人,對李叔同出家起到了很大作用。他是李叔同在浙一師的同事,夏丏尊。命運使然,冥冥中在促成兩人相遇相知的緣分。

夏丐尊也是和李叔同一樣,在1905年到日本留學,入東京宏文學院,憑借自己的努力,他在兩年後考入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因未領得官費,遂於1907年輟學回國。既然是命運的安排,他無奈也好,淡然也罷,都要接受。

輾轉,夏丏尊就到了浙一師。他在校園裏任舍監,同時還擔任國文教師。在這裏,他遇到了李叔同,兩人成了知己好友。他們誌趣相投,性格互補。他在浙一師待了十三年,李叔同則是待了六年。他們之間來往甚為密切。可以說,是夏丏尊促成了李叔同出家的機緣。

從形象上來看,兩人差距很大。夏丏尊身材高大,而李叔同略顯清瘦。但是在教育的思想上,兩個人卻是一致的,有一種默契。

他們兩個人為剛剛改名的浙彙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合寫了一首校歌。這首歌是由夏丐尊作詞,李叔同作曲。歌詞曰:

人人人,代謝靡盡,先後覺新民。可能可能,陶冶精神,道德潤心身。吾濟同學,負斯重任,相勉又相親五載光陰,學與俱進,磐固吾根本。葉龔募,術欣欣,碧梧萬枝新。之江西,西湖濱,桃李一堂春。

他們希望“碧梧萬枝新”每一個枝葉都能向著陽光自茁壯成長,帶到學成之日,桃李滿天下。

這兩位提倡藝術教育的好友還一起辦了一份校友會的刊物《白陽》雜誌。李叔同自然又在刊物上發表了許多文章和歌曲。

夏丐尊向來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他也想超脫一點,可是卻還是難脫身上這種抑鬱的氣質,他曾為此刻了一個印章,曰:“無悶居士”。

他此時才二十幾歲,本無多少愁悶,而自勉為“無悶”,卻多多少少說明了他心中悶。李叔同卻對他這性格很喜歡,覺得夏丏尊有一種詩人的氣質,於是常常讚譽他為詩人。

一日,李叔同和夏丏尊相約西湖,閑話人生。湖心亭裏,兩個身穿長衫,品茗清談,賞閱這湖心美景。

湖心亭,初名“振鷺”,始建於1552年,後改稱“清喜閣”。湖心亭就是按照清代的清喜閣的樣式重建的。清代所謂“錢塘十景”之一的“湖心平眺”指的就是這裏的景色。

二人置身於亭中,盡覽四周浩渺的煙波,群山抱著碧水,煙水朦朧,山水相映,霞光映碧波,猶如海上蓬萊之宮,令人心曠神怡。這樣的風景,是李叔同和夏丐尊二人非常熟識的,如同老酒,越陳越香,如同老友,溫暖舒心。他們經常會在課餘雇上一隻小船到這裏來吃茶。這一天他倆卻是為了躲避一個所謂的社會名流來學校裏發表演講。每每遇到這種情況,他們都是要走開的。在他們的眼中,與其聽那些所謂的名流誇誇其談,倒不如在這美景之中閑話人生更有意義。這種躲清靜的做法,夏丏尊自覺得有些滑稽,隨口對就對李叔同說了句:“像我們這種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