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染.世事濃愁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扶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李叔同
每一段故事,都是難忘的記憶,每一個故事,都有讓人難忘的情緒。
那些年,或悲,或喜……最好的珍惜,是認真經曆。無論身在何處,李叔同都在認真地經曆著他的悲欣人生。
作為教師,李叔同是成功的,因為他不僅征服了學生,也同樣征服自己的同事。李叔同的個人修養和人格魅力不僅征服了當時的人,也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時,浙一師有以為日籍老師,他教授圖畫手工,這人平日裏為人十分傲慢,並不把其他老師放在眼裏,但是,他的傲慢卻在李叔同的麵前沒了氣焰,甚至對他有一些敬畏。
一次,幾名學來向本田老師求幾條字幅。不巧,本田的辦公室中沒有備好的筆墨,大家建議他到李叔同的辦公室中去,借用筆墨。學生們本以本田老師會欣然同意,但是令學生們沒想到的是,本田對這個提議很是在意,他謹慎地想了想,並未同意學生們的建議。直到有人說李叔同已經出校,暫時不會回來,在同學們的百般勸說之下,他才勉強同眾人到了李叔同的辦公室,更戲劇性的是,他竟然安排人負責望風,叮囑學生隻要李叔同一回來就立刻要告訴他。
對於本田老師反常的狀態,學生們都感覺到疑惑不解。有好奇的同學追問他為什麼那樣忌憚李老師。本田一臉嚴肅地說:“李先生可是個藝術全才,書法、繪畫俱佳,音樂也獨具造詣,而且連日語都說得那麼好,他的辦公室我可不敢擅入,筆墨更不能擅用了。”在學生眼中李叔同是一貫溫和的,而且,本田老師向來驕傲,很少會這樣敬畏別人。所以,一時無法理解本田老師對李老師的敬畏。有同學在本田的字幅才寫完,時喊道:“李老師回來了,李老師回來了!”本田聞聽,慌忙方下筆,迅速地回了自己的辦公室,但事實上,李叔同根本沒有回來,這隻是調皮的學生跟老師開了個玩笑。
除了音樂和繪畫的教育之外,李叔同對外國文學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預見到外國文學將會影響到中國傳統文學,使中國傳統文學發生聚變。因此他勸說同學們最好把英文的《魯濱遜漂流記》、《雙城記》、《雙城記》、《劫後英雄傳》等熟讀,再通讀日文,通過日文間接地閱讀歐美的名著,這樣將外國文學通讀後,對寫作會有極大的幫助。他在浙一師的六年裏,創辦《白陽》雜誌,並以此為媒介,廣泛介紹了西洋文學藝術,另外,李叔同,在1912年到1913年之間,和夏丏尊發起成立了漫畫會和樂石社,用以指導學生研究木刻金石技法。期間,還印製了《木刻畫集》,這也成為中國最早的現代木刻版畫集。
許是命運的安排,他注定成為傳奇,他用生命為曆史書寫一頁又一頁嶄新的篇章。
李叔同漸漸走入教師的角色,他把全身心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教育事業。藝術的氣息,讓他的心,一如一汪泉水,平靜而純潔。可是,國內的政治形勢瞬息萬變,猛然間如颶風一般在他的心中掀起了狂瀾。
辛亥革命勝利,勝利的果實卻被袁世凱竊取。他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禍患接連而起,整個民族麵臨著生死存亡的危機。各路政治力量,在政治的舞台上演著不同的劇目,縱然戰火未起,卻在暗地裏上演著更加慘烈的鬥爭。
平靜的流年遭逢政治的風雲變幻,在他的眼前一幕幕地走著過場,讓人應接不暇。這對於李叔同這樣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折磨,他迷惘著,也困惑著。每每在閑暇之時,他便會陷入冥思,夜深如墨,輕撫著他滿腔的心事。
國家的前途一片迷茫,任它翹首展望,也難尋一個明確的方向。國之命運,又是他無法左右的。想到自己生命中的起起伏伏,更是讓他感慨萬千。從前的富貴顯達,今日的母子悲苦,弟子的留學費用,卻也隻有從薪酬中節省出來。從前順了母親的意思娶了俞氏,然後經曆了知己的愛情,如今已經有了兩個妻子。他十年苦讀,卻入仕無門,空有滿腹經綸,卻無施展之地,最後隻能默默地從事藝術教育……
生命顛簸,回首望去,已踏出了一條崎嶇的路,才霍地發現,最遙遠的,不是未來,而是永遠抵達不了的最初。物是人非後,他的心中生出彌散出一種廣袤的蒼茫。
一年冬季,上海的家中,李叔同在陪伴著自己的日籍妻子。清晨,大雪狂舞,李叔同的義兄許幻園忽然造訪,許幻園將要去上京找袁世凱評理。特地來找李叔同辭行。許幻園沒有的進門,隻在院子裏喚他。
看著被熱血燃燒的兄弟,李叔同一時訥言,明知道許幻園此舉是不明智的,卻不知道該用怎樣的語言去規勸。許幻園走了,他單薄的背影消失在了漫天的風雪中。那日,他心中比這雪花還要噬骨的涼。萬千情緒在心中洶湧,堵在胸口,染上了眉頭。
那夜,他以歌抒懷,將那係念在心頭的情緒傾於紙上,於是,這首膾炙人口的《送別》就這樣誕生了。
古道之上,輕話離別,一壺濁酒在夢裏澆灌別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