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做法對於一般人來說,也許難以理解,但是這卻是李叔同一種獨特的考核方式。當初,李叔同在日本留學的時候曾有這樣一件事:李叔同在“春柳社”的演出中扮演的茶花女之後,歐陽予倩便對李叔同非常欽佩,並請求拜見。李叔同應允了歐陽的請求,並與歐陽相遇8點鍾在上野不忍池畔的住地見麵。
歐陽予倩本以為這將會是一次難忘的見麵,可是,不巧的是住在離相約地很遠的地方,他匆忙趕到的時候,卻晚了5分鍾。他本以為這五分鍾不會有什麼影響,但是,當他將名片遞進去的時候,李叔同對他說:“我和你約的是8點鍾,可是你已經過了5分鍾,我現在沒有工夫了,我們改天再約吧。”說完,李叔同即向歐陽予倩點點頭,關上窗子。在那之後歐陽予倩再約李叔同,他均不予以回應。
李叔同如此做法,正是為了考察學生是否誠信。從此後,李叔同對劉質平格外器重和愛護。劉質平家庭境況貧寒,家中無法供給他繼續上學讀書,這對於劉質平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他感覺自己的前途斷裂,現實橫亙在眼前,夢想成了他永遠到不了的遠方。諸多痛苦,向這個充滿才華的學生襲來。
1915年秋,百草凋零,秋葉枯落,正如劉質平的心情。此時的他休學住在老家,心情十分苦悶。李叔同就去信安慰、鼓勵道:“‘人生多艱,‘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於此,當鎮定精神,勉於苦中尋樂;若處處拘泥,徒勞腦力,無濟於事,適自苦耳。吾弟臥病多暇,可取古人修養格言(如《論語》之類)讀之,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李叔同不僅僅是在精神上給予劉質平鼓勵,他還為劉質平解決了學費的問題。
李叔同每月在105元的薪酬了節約20元,寄給劉質平做學費,並且說明不需要還。
劉質平畢業後,在李叔同的鼓勵下去了日本。李叔同在給他的信中仍殷切告誡他為人處世的準則,共有6條:
(一)宜重衛生,避免中途輟學……
(二)宜慎出場演奏,免人之嫉妒……
(三)宜慎交友,免生無謂之是非……
(四)勿躁等急進,……
(五)勿心浮氣躁,……
(六)宜信仰宗教,求精神上之安樂……
李叔同資助劉質平繼續留學,並且一直從未間斷,也未因他1918年決意出家而置之不顧。當李叔同決意要出家時,他估算到劉質平畢業還需要幾千日元,並決意要為他解決最後的學費問題。起初,他想到的辦法是借款。他說:“餘雖修道念切,然決不忍置君事度外。此款倘可借到,餘再人山;如不能借到,餘仍就職至君畢業時止。君以後安心求學,勿再過慮。至要至要!”最後,綜合考慮之下,他決定延遲半年時間出家,來賺得學生的學費。
李叔同對學生,慈愛如父,他嚴厲的教導,他溫暖的關懷,每一個學生都銘記於心。劉質平說:“‘先師與餘,名為師生,情深父子。”,後來,劉質平竟然“不忍以己求學之故,遲師修道之期”,他不顧學業未了,毅然返國,在李叔同皈依佛門前和豐子愷一起跟老師拍了一張告別照。李叔同,不僅僅是他們敬愛得老師,慈祥的父親,更是他們靈魂的引路人。
為師者,最期盼的,便是桃李滿天下,這也是當時李叔同最濃烈的情感。每一個學生,就如同一顆希望的種子,他隻是忠心地期盼他們一切安好,成人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