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這個職業,李叔同做得異常辛苦,因為他不僅僅是在浙一師任教,還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兼職。同時兼任兩個學校的課,奔走於寧、杭兩地之間,他通常是半個月住南京,半個月住杭州。兩校都請助教,他不在時由助教代課。
據說李叔同曾經想過要離開杭州,專任南高師教職。然而,他的好友浙江第一師範舍監夏丐尊先生懇切挽留,最後便動搖了,為了不讓好友和學生們難過,仍是堅持著在兩地之間奔波。有時一個月要坐好幾次夜車。經常來回奔波,辛苦是難免的,但是看著自己的學生,逐漸成材,他便會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格外值得。
在眾多的學生中,與李叔同關係最密切的要數豐子愷和劉質平,他們分別承襲了李叔同的美術和音樂衣缽。
1914年初秋,來自浙江省崇德縣石門灣(今浙江省桐鄉市石門鎮),16歲的豐子愷以第三名的成績,考入了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這是一個順理成章的選擇,卻是他生命中的重要一步。因為就在這一所學校裏,他遇上了他的恩師,李叔同先生,正是李叔同先生,喚醒了他藝術的靈魂,指引他走向藝術的殿堂。
豐子愷曾經因與一名教師發生爭執,那名教師是浙一師的訓育主任,平日裏他對學生態度的態度就極為粗暴,學生們普遍對他都十分地反感。性格耿直的豐子愷一次與他發生了爭執,後來事情愈演愈烈,到最後兩人竟然動起手來。對於這件事情,訓育主任不會輕易地放過這個忤逆他學生豐子愷。於是,他要求校方召開緊急會議處理豐子愷。會上氣氛很緊張,那主任列數了豐子愷的種種“罪行”,並在最後明確要求將豐子愷開除。眾位參會教師都沒有做出明確的表態,教師們並不想開除豐子愷。
在沉寂中,李叔同發言了:“學生打先生,是學生不好;但先生也有責任-沒教育好。考慮到豐子愷平日遵守校紀無大錯,如開除似太重。而且豐是個人才,將來必大有前途。如開除,則毀了他的前途,對國家是一損失。我意此番記一大過,我帶他一道向主任賠禮道歉,不知大家是否同意?”立即,響起一片同意聲。
李叔同如他所言,帶著豐子愷一同向這位主任鄭重道歉。這樣,才算是挽回了豐子愷繼續讀書的機會。
正是李叔同這一次果斷挽留,使得豐子愷重拾了信心,從而有了以後精彩的藝術人生。豐子愷不負恩師所望,最後成為了著名的畫家。
李叔同和劉質平的關係更是情同父子,劉質平與豐子愷一樣,是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教書時的得意門生。劉質平後來成中國現代著名音樂教育家,這當與李叔同對他的早期教育休戚相關。
劉質平是一個難得的音樂天才。當初,在劉質平跟隨李叔同讀書不久,便創作出了第一首曲子。他將曲子奏給李叔同聽,希望能得到指點。當時,李叔同的神情肅穆,劉質平心中忐忑不安,自覺作品難入老師法眼。而之後,李叔同告訴他:“今晚8時35分到音樂教師來,有話要講。”
時值嚴冬,狂風大雪,但是劉質平還是如約到來,他來到教室後,卻發現教室裏一片漆黑,在劉質平等了十分鍾之後,教室裏的那燈忽然亮起來,李叔同從教師的一角走過來,他看了看表,又看了看劉質平,滿意地點了點頭。然後便告訴劉質平可以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