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藝術先驅:芳草碧連天(2)(3 / 3)

第二天,又有幾個學生找到了李叔同,李叔同問明白後又讓孩子們回去了。

第三天,終於,一個孩子流著眼淚找到了李叔同:“老師,對不起,錢我花了買表,手表在這兒。”李叔同拉起了學生非常溫和地說道:“孩子,我知道你一定會來找我的,你絕對不會讓自己一直錯下去,不是嗎?”

正是因為李叔同發自內心的關愛,還有他強烈的責任感,才贏得了學生們的信任和尊重。李叔同,成為了許多學生們記憶中難以忘懷的恩師。後來的著名畫家豐子愷,提起李叔同這為恩師時還是念念不忘。

那個時代很講師道尊嚴,一次,一個學生在走進圖畫教室時,大聲喊道:“李叔同哪裏去了?”頑皮的學生並不知李老師就在隔壁。直呼老師名字,這是很不禮貌的,甚至會引起老師大發雷霆。然而,李叔同並沒有因此發威,而是走過來,十分平靜地問:“什麼事?”學生聞聲跑遠了。看著學生驚慌遠去的背影,李叔同微微地笑著,他的眼眸閃著光,如同父親一般慈愛。

李叔同以為,尊重和寬容皆是一種慈悲,每個人都希望被尊重,但如果自己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也無法獲得別人的尊重。李叔同就是這樣,他始終嚴謹地奉行尊重別人、對人當恭敬有禮的處世原則。他強調,中國文化以明人倫為教育的先務。人與人互敬互助,是家庭、社會、國家所所謂“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法華經》記載,有一位常不輕菩薩,無論見到任何人都會恭敬禮拜,並且說道:“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做佛。”當別人聞之,心生慎患打罵他時,他還是依然堅持恭敬的態度,並不會因別人的辱罵而改變,這位常不輕菩薩就是釋趣牟尼佛的前身。李叔同,就是這樣秉承著自己的恭敬之心,一點一滴地積攢下了自己的功德。

在教學上,李叔同也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他會幫學生們拾起零碎的飯後課前時間,讓學生們練琴作畫,幫助學生們充分利用時間,提高學習效率。他每周都給學生們教授一次彈琴,他通常都是自己先把新的曲目彈奏一遍,然後再去指導學們一些彈奏的要點。然後,讓學生們利用課餘時間練習,到下一周的課上再由學生彈奏給他聽,叫做“還琴”。學生們的就在這一來一往之間,得到成長。

豐子愷在《甘美的回味》一文中為人們描述了當他步入教室後的情景:“我們的先生-他似乎是不吃飯的-早已靜悄悄地等候在那裏。大風琴上的譜表與音栓都已安排妥帖,顯出一排雪白的鍵板,猶似一件怪物張著闊大的口,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齒而蹲踞著,在那裏等候我們的到來。”

李叔同對每個學生的彈琴進度都了如指掌,每次看到豐子愷進來,都能準確地翻出他今天應還的一課。這使得學生們不敢抱又僥幸心理。還琴給豐子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回憶,還琴的時候,李叔同並不逼近他,也不正麵督視他的手指,而是斜立在離他數步遠的地方用眼睛不停地斜注豐子愷彈琴的手指。這並不代表李叔同對還琴的考核鬆懈。李叔同對音樂的洞察力是非常敏銳的,如果按錯一個鍵板,他會立刻知曉。有時即便是用錯了一根手指,他也會急速地轉過頭來表示通不過。

每當還琴時遇上一些小錯,李叔同會要求他從開始重彈,即使到了最後,還是沒法通過考核,他也不會對學生嗬責,而是用和平而嚴肅的語調低聲地說一聲:“下次再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