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藝術先驅:芳草碧連天(2)(1 / 3)

在畫報中,他很是推崇畫家陳師曾,除了推薦他為蘇曼殊的小說畫插圖之外,他還接連發表過陳先生的十幾幅畫作。作為畫報編輯,他推賢舉才,與真正的畫家惺惺相惜,他是合格的,飽含活力的。

姹紫嫣紅不耐霜,繁華一霎過韶光。

生來未藉東風力,老去能添晚節香。

風裏柔條頻損綠,花中正色自含黃。

莫言冷淡無知己,曾有淵明為舉觴。

雖然他的詩文所作好如往昔,但因是編輯,刊登出的作品卻是屈指可數,這首《詠菊》,便是其中之一。那時他已是沉穩內斂的年紀,頗有幾分孤芳自賞之意,與那些掀天揭地的革命詞風相比,他的格調是文藝含蓄的,性格使然,他已很少參與那些高朋滿座,飲酒賦詩間的高談闊論。

1912年8月,因袁世凱複辟封建統治,《太平洋畫報》被迫閉館歇業,剛剛迎來的一絲曙光再度被烏雲覆蓋,民主革命的道路也灰蒙一片。

他離開了,不再為這支同盟會的文學之軍奉獻心力。亂世之中,還是壯大藝術救國人才的道路更實在些,也能走的更堅定些。

時間很短,天涯很遠,革命很長。往後的一山一水,一朝一夕,還是安靜的走完。倘若不慎走失迷途,跌進水裏,也要記得,有一條河流,叫重生,那麼請守著那剩下的流年,看歲月靜好。

3.教·世紀師魂

《早秋》

十裏明湖一葉舟,城南煙月水西樓。

幾許秋容嬌欲流,隔著垂楊柳。

遠山明淨眉間瘦,閑雲飄忽羅紋皺。

天末涼風送早秋,秋花點點頭。

——李叔同

人生是從一個又一個別處,來追尋內心的回歸。生命輾轉,李叔同來到了杭州。杭州,之於李叔同,就如同一個老朋友。這裏雖然和上海相距不到200公裏,卻完全是另外一種境界。

上海是人間的樂土,憂傷而繁華,如同一個風情萬種的貴婦,而杭州則是純淨的天堂,縹緲悠然,如同仙子。生性淡泊的李叔同,在精神世界裏,更加向往杭州這片人間天堂。

杭州,西湖,趟過多今古夢境,醉了多少多有情人。

蘇軾曾在詩中有雲:“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想必那瀲灩湖色,那絕美之景,必定是在蘇軾的記憶中閃著粼粼躍動的波光。

楊萬裏更是《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在詩中說:“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那無窮碧色,映日嬌荷,給後人留下的了永久豔麗的回憶。

李叔同是一個多才多藝的性情中人,西湖美景,怎能不讓他動容,他寫《早秋》回憶曾經,十裏的明湖,當年臨水西樓上的嬌容,想必如今已經在歲月裏失了色彩。歲月蒼老了容顏,隻留下了沉甸甸的回憶,輕舟在回憶的粼粼波光中蕩漾……那注定是一個悲優的故事,然而,時光輾轉,渴望與思念都在被歲月稀釋了。隻剩下輕輕愁死,閑置心中,如今,在這傍晚的涼風之中,你也一定跟我懷著同樣的感情,無奈而又坦然地送去一個又一個的春秋。這一首詩中,李叔同寫下了諸多關於西湖的記憶。西湖,之於他來說,已然不僅僅是一片美景,而更是承載了他飽滿的情感。

後來,李叔同又做《西湖》一詞,以文抒懷,將西湖美景,一字一字的演繹出來。

看明湖一碧,六橋鎖煙水。塔影參差,有畫船自來去。垂楊柳兩行,綠染長堤。腸清風,又笛韻悠揚起。看青山四周,高峰南北齊。山色自空蒙,有竹林媚幽姿。探古洞煙霞,翠撲須眉警暮雨,又笛聲林外起。大好湖山如此,獨擅天然美。明湖碧無際,又青山綠作堆。漾晴光瀲灩,帶雨色幽奇。倩妝比西子,盡濃淡總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