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董振堂的故事(1 / 2)

董振堂1895年12月21日出生在河北省新河縣李家莊。他自幼發憤讀書, 1922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抱著救國的目的從軍於馮玉祥部。

董振堂到馮部陸軍十一師以後,參加了馮玉祥推翻賄選總統曹錕的北京政變和與奉、直派係所進行的多次戰爭,軍事才能日益顯露,受到馮玉祥的器重。到“五原誓師”的時候,他已經是旅長了。

1926年9月15日,出訪蘇聯的馮玉祥,由留蘇共產黨人劉伯堅陪同回國。隨後,馮部在甘肅五原誓師,宣布響應國民革命軍的北伐。董振堂在挺進中原的戰鬥中,率部勇猛進擊,一舉打垮了吳佩孚的豫鄂聯軍,連吳佩孚本人也差點被俘。因戰功顯赫,他升為三十六師師長。

1930年,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中原大戰。馮、閻戰敗,閻錫山退守山西老巢。馮玉祥宣告下野,隊伍被蔣介石收編。

董振堂在改編後的國民黨二十六路軍二十五師七十三旅任旅長。從此,西北軍變成了蔣介石的雜牌軍。1931年春,二十六路軍移駐被紅色區域包圍的寧都縣城。

“九·一八”事變後,二十六路軍官兵發出了“回北方打日本”的呼聲,高級將領也聯名通電蔣介石要求北上抗日。對於二十六路軍廣大官兵的正義要求,蔣介石不僅不支持,反而嚴厲斥責。董振堂進一步認清了蔣介石“絕對不抵抗”的投降賣國政策,不得不認真思考新的出路。

特別是困守寧都的幾個月中,處在紅色區域之內,雖然不可能全麵了解紅軍,但他已從紅軍身上依稀看到了希望之光。他曾多次私下打聽共產黨員劉伯堅等人的下落。

我黨在該軍中的秘密組織,一直密切注意著這位有正義感,為人忠誠的軍官。並努力促使廣大官兵向革命方麵轉化。黨組織發展了二十六路軍參謀長趙博生入黨,對董振堂的思想狀況進行了詳細研究,了解他對蔣介石的獨裁政策深為不滿,傾向革命。因此,黨組織決定派趙博生首先去與他聯係,當即得到他的積極響應,並與趙博生一起去聯絡季振同等人參加起義。在起義準備期間,董振堂配合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準備工作。

1931年12月14日夜,在趙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等根據中革軍委的指示,在二十六路軍中共特別支部的組織下,轟動全國的寧都起義爆發了。十五日晨,起義的二十六路軍一萬七千多官兵開赴蘇區。

這次起義,打亂了蔣介石的內戰部署,壯大了革命武裝,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董振堂被任命為副總指揮兼第十三軍軍長。

紅五軍團在龍岡經過組織上、政治思想上的整頓以後,廣大官兵的思想覺悟和作戰能力大大提高。

1932年4月,董振堂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紅五軍團總指揮。

紅五軍團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多次與敵作戰,在贛州戰役、漳州戰役、水口大戰中屢立戰功,聲名大震。

1932年12月中旬,在中央蘇區軍民隆重紀念寧都暴動勝利一周年的大會上,為了表彰他們的功績,中央軍委授予趙博生、董振堂一級紅旗勳章。

1934年10月,由於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一方麵軍長征北上。紅五軍團擔任全軍的後衛,掩護大軍突破了敵人在贛南、粵北、湘南設下的三道封鎖線。蔣介石又急忙調集了四十萬大軍,組成第四道封鎖線,企圖將紅軍消滅於湘江之側。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董振堂率領紅五軍團以一夜行軍一百四五十裏的速度,及時趕到湘江邊,擺開戰場,晝夜阻擊敵人,掩護紅軍首腦機關,又突破了敵人的第四道封鎖線,使主力部隊安然過江。可是,紅五軍團的三十四師遭敵人合圍,損失慘重,未能渡過江去。

紅五軍團經這幾次惡戰,部隊減員一半多。

有一次,五軍團遭到敵人優勢兵力的追擊,加之彈藥缺乏,幾次衝殺都未能奏效。董振堂命令大刀隊埋伏在山腰的草叢中,而令一部分持槍的戰士,在山頂有意暴露,裝作停止戰鬥的樣子,敵人發現後,一窩蜂似地向山上衝來。待敵人衝到大刀隊埋伏的地方時,董振堂一聲令下,手榴彈向敵群飛去,把敵人炸得血肉橫飛。

董振堂乘勢率部出擊,猛打猛衝數十裏,變被動為主動,勝利地掩護了主力西進。

1935年1月,遵義會議糾正了“左”傾軍事錯誤,重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軍事路線。遵義會議後,紅五軍團仍然擔任全軍的後衛,在阻擊敵人的戰鬥中,接連打了許多漂亮仗。在黔北,董振堂指揮紅軍五軍團奮戰五晝夜,頂住了四川軍閥劉湘的整編師九個團,使紅軍主力部隊迅速渡過赤水河,重占了婁山關和遵義,取得了長征以來的第一個大勝利,接著,他又帶領部隊飛快地趕到金沙江畔,堅守了九天九夜,掩護全軍安然過江。從此,中央紅軍跳出了敵人圍追堵截的圈子,開始了大踏步前進。一路上,董振堂率紅五軍團掩護主力部隊斬關奪隘,於1935年6月在四川懋功與紅四方麵軍勝利會師。紅五軍團也因此得名“鐵流後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