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鴻昌1895年10月18日生於河南省扶溝縣呂潭鎮。他隻讀過兩年私塾,就幫助父親劈柴,擔水,在茶館裏打雜。為了糊口,還要拾柴,拾莊稼,或是在鎮上提籃叫賣煙絲。冬季農閑季節,他時常和一些歲數相當的孩子,打夥做些紙糊的小玩意,拿到集市上去賣;到了夏天,又率領這些孩子在夜晚捕捉蠍子賣給藥材店,以補貼家用。鎮上的窮孩子都非常喜歡他,尊重他,有事請他幫忙。吉鴻昌身上所特有的勇於負重、敢作敢為的氣質,幼年時代就常受到鄉鄰的稱道。
在那樣的年頭,不管人們多麼勤奮,生活總是很苦,總沒辦法填飽肚子。可是,“人窮誌不窮”,吉鴻昌因受父親家教的影響,再加困苦生活的磨練,自幼就剛直倔強,很有骨氣,從來不肯向地主老財和惡勢力低頭。有一年端午節,呂潭鎮上車水馬龍,熱鬧非凡。鎮上幾家大地主,在鎮子中心最熱鬧的地方搭起大棚,吃酒唱戲,尋歡作樂,顯示威風。他們還支起一個秋千架,高懸一個紙包,讓狗腿子當場宣稱:如果誰能打秋千上去,拿到那個紙包,裏麵的“點心”就全歸他,另外再送五塊大洋。半天沒人理會,有幾個農村來的窮孩子,不知底細,想試一試。結果誰也沒有打那麼高,反被狗腿子一頓臭罵。愛打抱不平的吉鴻昌行經這裏,看到這種情景,為了給窮哥們爭這口氣,立即撥開眾人,騰身上去,秋千幾乎蕩平,伸手就把紙包抓到手裏。吉鴻昌一下秋千,狗腿子就跑上來嘲弄,要他快把紙包裏的“點心”吃掉。吉鴻昌罵道:“誰稀罕你們的臭東西!”順手就把紙包摔得粉碎,露出裏麵裝的驢糞。吉鴻昌一見,怒火千丈,兩眼圓瞪,憤怒地盯著地主的狗腿子,把對方逼得連連後退。他隨即抓起地上的驢糞,突然衝到地主桌前,劈頭蓋腦地向地主砸去,弄得地主臉上、桌上、杯盤裏都是驢糞。看熱鬧的人,齊聲喝彩稱快。地主惱羞成怒,忙令狗腿子上來揪他。吉鴻昌毫不畏懼,將先上來的兩人打翻在地,後邊的遲疑不敢近前。在場群眾見地主要抓人,都圍上來護著他。地主感到眾怒難犯,隻好悻悻地溜走了。
1909年春,吉鴻昌到扶溝城裏進一家名叫鬆盛樓的首飾店學做銀匠。他在這裏過的是非人的生活,操勞繁重,難得一飽。老板不顧徒工死活,勞動條件十分惡劣。因受毒物腐蝕,他的雙手常被弄得皮開肉綻,鮮血直流。到了冬天,缺衣少穿手腳凍得裂口流血。一年四季都沒被褥,冷天他就睡在煤火台上取暖。有一次,身上僅有的一件破棉襖也被燒著了。後因這家生意倒閉,他又回到家裏。1911年,吉鴻昌獨自跑了一百多裏路,來到賈魯河與穎河交接點的周家口,又進一家名叫增盛合的雜貨行當學徒。俗話說得好:“天下烏鴉一般黑”,雜貨行的學徒生活並不比首飾店好。老板見他粗壯有力,除要他在店鋪裏麵忙做生意,還給他增加了很多繁重的體力活,象拉水,劈柴,做飯,喂豬,等等。不但老板斥罵毒打,還要受老板娘的責罰淩辱。這使性格耿直的鴻昌非常惱恨,難以忍受。
吉鴻昌到周家口這一年,正當辛亥革命爆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但袁世凱為了實現做皇帝的夢想,到處招兵買馬,極力擴編軍隊,以增強北洋軍閥的羽翼。1913年8月,馮玉祥前來郾城招募新兵,擴展其“備補軍”。十八歲的吉鴻昌,不堪忍受學徒生活的煎熬,隻身逃出投軍。這時的馮玉祥雄心勃勃,圖謀自成係統。他對所招募的新兵,挑選比較嚴格,提出的招募條件是:出身勞動階層,年輕力壯,品行端正,思想開通。馮玉祥常說,他挑兵光要土裏土氣的壯小夥子,油腔滑調的堅決不要。招募人員檢驗新兵的時候,總先摸手掌上有沒有厚繭子。凡是手無老繭的一概不收。吉鴻昌來到郾城城關,在一家小客店門前的敞棚外麵,看到一根杆子上挑著的“招募新兵”的白幛,旁邊一個戴著紅箍圈大頂軍帽的士兵,正朝街上的行人喊著:“招募新兵!招募新兵!大白米,細洋麵,一月管餉六塊半……”他便毫不猶豫地走了上去,跟在一行年輕人後麵接受檢驗。招幕人員見他相貌堂堂,寬臉膛,大眼睛,寬背闊肩,體格魁偉,談吐忠實厚誠,一驗就選中了。這樣,吉鴻昌便開始了軍旅生涯。
吉鴻昌當兵以後,吃苦耐勞,打仗勇敢機智。1915年秋,馮部回駐西安,每日早晨練兵前,馮玉祥總要坐於司令台上問:“弟兄們!我們是誰的軍隊?”台下官兵便齊聲喊:“我們是老百姓的軍隊!”一天早上,馮玉祥又這樣問。話剛落音,隻聽得吉鴻昌答道:“我們是洋人的軍隊!”頓時,全場大駭。馮玉祥也很震驚,衛兵將他逮至台前,馮問:“你為什麼說我們是洋人的軍隊?”吉鴻昌答道:“聽洋人的話,替洋人打仗,信洋教,為啥不是洋人軍隊!”馮又問:“你這小夥子,難道你不怕洋人嗎?”吉鴻昌答:“我們都是中國人,幹麼要怕洋人?”馮玉祥很讚賞,問其姓名。第二天馮玉祥挑選了精壯士兵數十人,成立學兵連,讓吉鴻昌也到學兵連學習。1917年,吉鴻昌被提拔為手槍隊的連長。1921年提升為營長。1924年直奉戰爭中馮玉祥從前線倒戈回師,發動北京政變,吉鴻昌被調到北京駐防。部隊改稱國民軍。第二年段祺瑞政府委任馮玉祥為西北邊防督辦,將西北各省劃歸國民軍管轄,吉鴻昌升任綏遠都署直轄騎兵團團長兼警務處長。1926年帶兵救援甘肅,任第二師五旅旅長。他抱著“當兵救國,為民造福”的誌向,部隊佩戴著白底紅字的臂章,上麵寫著“不擾民,真愛民,誓死救國”。士兵常為老百姓幹些修橋補路的好事,吉鴻昌用自己節省下來的錢在家鄉辦了一所學校,使平民子弟有入學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