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義成功了!趙博生揮筆寫了“解放”兩個字,全城換口令為“解放——自由”。拂曉,全城響徹著“解放”、“自由”的歡呼聲。在曙光中,寧都城碧空澄清,紅旗飄揚,起義軍在趙博生、董振堂、季振同和黃中嶽等率領下,浩浩蕩蕩地向革命根據地進發。中革軍委派出王稼祥、劉伯堅、左權等同誌前來迎接起義大軍,他們在寧都城東南六十裏的固厚圩會麵了。趙博生緊緊握著劉伯堅的手,激動地說:“讓蔣介石通緝我吧,我這幾根骨頭是屬於蘇維埃的了!”
16日早晨,劉伯堅代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向起義官兵宣讀了將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的命令,趙博生任軍團參謀長兼第十四軍軍長,以後又擔任紅五軍團副總指揮、第十三軍軍長。
趙博生指揮作戰非常勇敢、堅定、沉著。如在水口戰鬥中,他的左臂受傷,同誌們勸他下去休息,他說:“流血很少,微傷何足慮。”他還很注意在實踐中,學習紅軍的作戰原則,改造自己在舊軍隊得來的那套死板的作戰方法,做到果斷、機動、靈活。凡是重要戰鬥和關鍵時刻,他都親臨前線,周密部署,反複檢查,親自指揮。紅五軍團的戰士在作戰中極為英勇、頑強,尤其是拚馬刀厲害,殺得敵軍膽顫心驚。蘇區軍民稱讚說:“一軍團的衝鋒,三軍團的包抄,五軍團的馬刀!”因趙博生指揮作戰有功,紅五軍團成立一周年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下令嘉獎趙博生,並授給他一級紅旗勳章。
1933年1月,蔣介石主力第九十師、二十七師和十四師向金溪、南城一帶蘇區進犯。為了保障紅軍主力在黃獅渡殲滅敵人,趙博生奉命率四個團在左翼之長沅廟吸引和鉗製三倍於己的敵人。長沅廟是個隻利於守,不利於攻的小山地。當時,趙博生深感這次戰鬥的重要和自己責任的重大。於是,他親臨前線,精心勘察地形,積極指導構築工事,並縝密布置兵力。由於敵軍向我進攻時,來勢十分猖狂,先是集中火炮轟擊我方前哨陣地,接著,便向我發起集團衝鋒,戰鬥打得非常激烈。在這一激烈的戰鬥中,由於趙博生能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實施靈活的指揮,不僅連續打退了敵人多次瘋狂進攻,給了敵人以重大的殺傷,而且扼守了陣地,出色地完成了鉗製任務。1月8日戰鬥即將結束時,我軍子彈打光了,手榴彈扔完了,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趙博生在與敵相距隻有百餘米的地方指揮,不幸彈中右額,為革命貢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毛澤東稱趙博生是“堅決革命的同誌”。葉劍英曾於1962年八一建軍節紀念日前夕,作詩懷念先烈趙博生。詩雲:
寧都霹靂響天晴,
赤幟高擎趙博生,
虎穴堅持神聖業,
幾人鮮血染紅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