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接納他人。他的心胸之門總是敞開的,各處不同的意見,即便是極端反對他的意見,各種不同的人,即使是自己的對手,他都能接納他們。因為優秀的領導者能夠站到對方的立場看問題,反對意見總是有原因的,對手也有他們自己的理由。
六、仁慈
他對世界總是充滿了愛心,能關懷、體貼下屬。這種關懷往往不是出於拉攏下屬的目的,而是發自於內心的真誠的情感。
七、心胸廣闊
優秀的領導者能充分發現並發揮下屬的能力。能給他們的個性提供完善和發展的機會。他一心隻想為下屬創造機會,實現自我,而從不害怕下屬在這過程中會超越自己,離開自己。
八、溫和
這主要是針對下屬犯了錯誤時的態度,他能夠原諒,但在原則問題上不讓步,指出有錯就要改。
九、一致性
優秀的領導者很少做前後矛盾的事。這並不是說他固執己見,他往往在事情之初,就能將問題的可能發展規劃得很好。
十、正直
正直是做人之根本。即使有很多機會,他也從不去占便宜;與人交往時,他不會為自己的利益去欺騙他人。
也許優秀的領導者還具備有許多其他的個性特點,但以上這些是最本質的。如果你在某些方麵還有不足的話,應該注意加強訓練。
魏延身後的馬岱:禍莫大於不知足
魏延這個人有才,但其人生與事業的失敗全在於“不知足”三個字。魏延是個能人,這一點我不否認,但我斷定此人不堪大用,隻可在某一具體任務上重用一下。限製其有突破性發展的重要的一條是他的個性和道德品質:反複無常、這山望著那山高、自以為是、牢騷不斷……
臨終之前定薑維為接班人是我要辦的兩件重要的事之一,除此之外,另一件事或者說另一個人著實讓我擔心,此人就是魏延。
魏延有謀略,有勇氣,是個大將之才,但其謀反之心,昭然若揭。記得四出祁山之時,與司馬懿對陣,我命魏延、陳式引二萬兵去取箕穀,恐遭魏兵伏擊,我遂遣鄧芝至軍中提醒魏延需謹慎小心,不可輕進。魏延、陳式當即就譏笑我多疑,若非如此,就不會有街亭之失。魏延更是百般嘲弄,說我首次伐魏不聽其言,如今又執意兵出祁山,既令進軍,又叫他慎進 ,實乃號令不明。鄧芝回見於我,說了陳式、魏延的無禮。我隻是一笑而過。我知魏延素有反意,常常不服,隻因他英勇善戰,才予以任用,但像他這樣的人,久後必生患害。而那次兵出箕穀,魏延、陳式竟不聽號令、被魏軍伏擊,但因戰事緊張,魏延日後還有用處,遂強忍怒火,借魏延、陳式互相扯皮之機,斬了陳式,也算“殺雞儆猴”,給魏延提了個醒。
魏延謀反之心並非隻有我一人知,帳下諸將,甚至吳主孫權也多有了解。此次出祁山之時,為了北伐大業,我命費持書徑到建業,入見孫權,請其出師伐魏共謀大事,當時孫權知我用魏延為先鋒,遂讓費傳話:“魏延勇有餘,而心不正。若一朝無孔明,必為禍害,應當慎之。”聽其言,我深有同感。
今我時日無多,我料魏延不久必反,遂在未亡前早作打算。
我喚楊儀入內,告之:“我死之後魏延必反,可命人帶兵符去見魏延,試探其意,若其尚無反意,可令其斷後;若其有謀反之心,即令薑維斷後。不管何時,魏延一旦謀反,不必驚慌,可領眾將擂鼓呐喊,向其挑戰,再以話激之,使其憤怒,後讓一將迎戰,魏延定勝,而後他必想取你性命,找你挑戰,那時你方可打開我之錦囊,定有妙計除之。”楊儀應允,退出。
我給楊儀的錦囊內容如下:
我已讓馬岱混入魏延軍中,取其信任,今魏延謀反,以為無人能敵,你需與馬岱聯手殺之。見此錦囊之時,魏延必很張狂,而馬岱定在其後。你可直麵魏延,問他“你敢在馬上連叫三聲‘誰敢殺我’便是真大丈夫,我就獻漢中城池給你。”以魏延秉性必會依言而行,那時馬岱會依我之計在魏延鬆懈時,將其斬於馬下。
之前,我已將此計密授馬岱,馬岱忠心定不辱使命,想那魏延此番縱有任何陰謀也終將成為泡影,而其必死全因他那顆不知足的心。雖說魏延已不足為患,但我心中感觸頗多,總結起來,共有以下兩點:
禍莫大於不知足
魏延這個人有才,但其人生與事業的失敗全在於“不知足”三個字。
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希望得到更多。其實,這正如狗熊掰玉米,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因為這裏也想插一手,那裏也要兼顧,就不得不動腦筋,過度地使用智慧,容易產生奸邪欺詐。所以隻要凡事稍微減省些,便能回複本來的人性,即“返璞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