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都渴望和追求榮譽、地位、麵子,為擁有它而自豪、幸福;人不情願受辱,為反抗屈辱甚至可以生命為代價。所以,現實人生便出現了各種各樣爭取榮譽的人,形形色色的反抗屈辱的勇者和鬥士;也有為爭寵、爭榮不惜出賣靈魂、喪失人格的勢利小人。當然,也有人把榮譽看得很淡,甘做所謂“榮辱毀譽不上心” 的清閑、散淡者。
他們對客觀的、外在的出身、家世、錢財、生死、容貌都看得很淡泊,追求精神的超脫、灑脫,正所謂“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莊子說,人們心中有了榮辱的念頭之後,就可以看到種種憂心的事情。過分關心個人的榮辱得失,就隻能憂慮煩惱,無法擺脫。他在《徐無鬼》篇中說:“追求錢財的人因財物積累不多而憂愁,貪心者永不滿足;追求地位的人常因職位還不高而暗自悲傷;迷戀權勢的人,特別喜歡社會動蕩,以便從中擴大自己的權勢。”同時莊子也從正麵闡述其觀點。他說:“不追求官爵的人,不因為高官厚祿而喜不自禁;不因為前途無望窮困貧乏而隨波逐流,趨勢媚俗,榮辱麵前一樣達觀,所以他也就無所謂憂愁。”所以莊子主張“至譽無譽”。也就是說,在他看來最大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把榮譽看得很淡很輕,名譽、地位、聲望都算不得什麼,即使行善做好事也不要留名。
《莊子?刻意》篇中又講:“就藪澤,處閑曠,釣魚閑處,無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閑暇者之所好也。”這裏,莊子又列舉了幾種人士:隱居江海的人,與世無爭、逃避世事的人,清閑悠暇的人。這些人也沒有什麼榮辱毀譽的強烈願望或忌諱。所以,以棲身山林江湖,流浪曠野荒原,每日垂釣,閑散度日,這正是道家的處世態度,順其自然。在同一篇中,莊子講了閑散居士的好處:“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追求恬淡的人,不會患得患失,斤斤計較,沒有強烈的物欲,邪惡就不會侵襲他的身心。盡管莊子的“無微”、“無譽”觀有許多偏激之處,但當人們為金錢所誘惑,為官爵所累的時候,何不從莊子他老人家的訓示中發掘一點值得效法和借鑒的東西呢?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道德經》所說的這句話就是告誡人們要懂得榮辱的分寸。知道滿足就不會受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遭遇不幸。又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不知足是最大的禍患,貪得無厭是最大的罪過。把錢財物、家世、容貌視為榮辱標準的人,一般都不知足,越有越想有,越有欲望越盛;欲望太盛,就會生出邪念,為擁有更多的財權欲而不擇手段。由敬財、愛財而貪財、聚財、斂財,甚至於見錢眼開、巧取豪奪、唯利是圖、謀財害命。
對於魏延,這些道理我是不會講給他聽的,因為他根本就不會聽,我隻好埋伏一個馬岱。魏廷啊魏延,你敗露被斬殺那一天也不能怪我,怪就怪自己隻看眼前不及身後,你就不想想,以我孔明之智謀算了一輩子,你這點小聰明怎會不謀算其中呢?“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千年古訓,如魏延者不可不謹記。
成敗往往在於你少一算,我多一算。而欲望能入人耳目,讓人本來聰慧的頭腦少一根筋。
不是所有能人,都可委以重任
魏延是個能人,這一點我不否認,但我斷定此人不堪大用,隻可在某一具體任務上重用一下。限製其有突破性發展的重要的一條是他的個性和道德品質:反複無常、這山望著那山高、自以為是、牢騷不斷等等。作為領導者必須清楚,哪些人既可重用又可大用,哪些人由於某些方麵的缺陷,隻能有條件地使用。
一、妒忌心強的人不能委以大任
一般的人,難免都會妒忌別人,這也是一種正常的表現。因為有時候這種妒忌可以直接轉化為前進的動力,所以不能說妒忌就一定是消極的。但是如果妒忌心太強了,就容易產生怨恨,覺得他人是自已前進的最大障礙,到了這種地步,往往就會做出一些過激的事情來,甚至於憤而謀叛也毫不為奇。
俗話說:“宰相肚裏能撐船。”這種人氣量太小,絕對不是一個好的領導者,因此不能委以重任。周瑜不能不說是一位帥才,可就是因為妒忌心太強而栽了跟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