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軍事的鬥爭中,不失時機,硬攻強取,固然是英雄本色,但審時度勢,該退則退,也不失智慧之舉。“成功之道,贏縮為寶”,進退伸縮,皆為成功的法寶。在形勢於我不利的情況下,可以投降,可以講和,也可以退卻。三者相比,投降是徹底失敗,講和是一半失敗,退卻則可轉敗為勝。
退卻,表現為暫緩前進的節奏,調整部署,積蓄力量。
退卻,也表現為另覓新路。
自覺退卻是一種主動的行為。有退才有進,有止才有流,有舍才有取。在人力、物力、財力一定的情況下,隻有犧牲一部分利益,才能在新的領域獲得更大的收益。同時,從無謂的糾纏和痛苦中擺脫出來,才能有更多精神和力量思考新的出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新的境界,新的天地,正在一“回首”之處。
總而言之,退卻可以減少損失,保存實力;退卻可以重整旗鼓,以利再戰;退卻可以另覓新路,爭取更大的勝利。因此,一個良好的撤退,也應和偉大的勝利同樣地應該受到讚賞的。趙雲在第一次北伐受挫後的撤退中,獨自斷後,斬將立功,不曾折一人一騎,我不僅稱讚他“真將軍也”,還賞贈趙雲五十斤金,因為我諸葛孔明高度重視撤退的藝術。
退卻需要勇氣
退卻的道理說來並不高深,但實際做起來卻很困難。這是因為在此以前,已經投入不少人力、物力、財力,花費了不少心血,一旦拋卻猶如割肉剜心,既會擔心蒙受損失,還會害怕丟掉麵子。然而,如果不堅決退卻,就要中途耗盡全力,造成更嚴重的損失。因此,事業上的退卻猶如麵臨死亡,隻有具有舍身忘死精神的人,才能真正掌握這門藝術。
退卻需要智慧
雖然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但是何時走,怎樣走,走向哪裏?這裏麵包含著臨機決斷的極大學問。比如,由於難以洞察全局,退卻的時機就很不容易掌握,如果僅僅根據局部情況而下決心,就會導致失敗,有時甚至連失敗給全局帶來的損失也看不清楚。因此,退卻同樣需要調動一切智慧,做到周密計劃,深思熟慮,忙而不亂,退中有進。
六出祁山而無大的建樹:“平生謹慎,必不弄險”
六出祁山而無大的建樹,經過深思我深知“平生謹慎,必不弄險”是我犯的最大的錯誤,我雖已全然明白,但已是力不從心,北伐尚未成功而身將先死,可歎!可惜!可恨!借此,我奉勸,切莫走我之路,欲成大事者必須具有冒險精神。
身邊的人都誇我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人,但我知道,自己也並非完人,性格上的過於謹慎是我最大的一個缺點。六出祁山而無大的建樹,與此不無關係。
記得在第一次進兵中原之時,魏延曾向我獻策,願領精兵五千,分道由子午穀進兵。這是一條捷徑,如能得手,不過十日,可到長安。但我卻以為,這一方案風險過大,不是萬全之策,是過分低估了對手,是欺中原無人。於是謹慎行事,依法進兵,從隴西平坦大路逐步推進。不久,司馬懿複出,街亭失守,敗局已定,隻得退兵。那次興師,我雖擒了夏侯,敗了曹真,但對魏並無多大挫傷。
現回想往事,從當時的敵情、地形、路線等情況來看,魏延的建議頗有見地。如果我當時采取了這條建議,很可能一舉奪下長安,收複三秦。對此,我也聽人傳言司馬懿之語:“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穀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唉!我孔明怎麼配稱為“了不起”,棄捷徑而兜大圈,延緩了進攻時間,難以出其不意,而且導致疲眾勞師,結果等來了勁敵司馬懿。苦心準備多年的心血,全部付之東流,悔之晚矣!
我的失當,告誡了後人,決策時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
冒險與謹慎
冒險和謹慎似乎對立,其實作為成功的因素,它們又彼此統一。成功需要謹慎,但也需要冒險。謹慎固然可取,但要依時依地而行。在行動的準備階段,調查研究敵情,製定初步方案,對比優選方案,要力求謹慎。但在最後的決斷和執行又要敢於冒險。因為決策者所麵對的是一大批變化著的未知因素,同時主客觀條件也隻能是相對成熟而已。決策者不能無限地等待,當成功的可能一旦閃現,就應該果斷行動,謹慎不等於萬無一失,不等於因常襲故,不等於保守等待。
在這方麵,我有點佩服我的對手曹操。官渡之戰前夜,形勢對曹操十分不利。袁紹消滅了固守在易京的公孫瓚,占有幽、冀、青、並四個州的廣大地區,軍隊達幾十萬人,成了北方勢力最大的割據集團。處於明顯劣勢的曹操,心有猶豫,難以決策,完全合情合理。後聽了謀士郭嘉的分析,曹操下定決心,在十倍於自己的袁紹麵前,毅然應戰,終獲勝利,由此可見曹操善於處理謹慎和冒險的關係。
冒險與勝利
冒險和出奇相連,出奇和製勝相生。戰場上的危途險地,常常被人們看作與勝利絕緣,因而正是敵方將帥思維判斷的死角和不虞之地,進而也變成了敵人防禦上的“薄弱點”、“空白點”。出奇意味著擔風險、闖難關,但“幸運喜歡眷顧勇敢的人”,“地獄的入口處正是勇往天堂的大門。”險中有夷,危中有利,越大的危險往往含有越大的勝利。倘若要創立驚人的戰績,必須敢於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