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娶妻“阿醜”,求才不求貌:誌同道合,安家立業(1)(3 / 3)

今回想往事,叔父之言猶如昨日,我覺得很有道理,遂憑印象記錄下來,以此作為對叔父的懷念,更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以假亂真,金蟬脫殼:善進為能,善退亦為能

要說導演撤退藝術的大師,恐怕非我孔明莫屬。我六出祁山,六次撤退,各有特色,不落舊套,常常在撤退中變被動為主動,大量消滅敵人。我以為: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善敗者不亡。善進為能,善退亦為能。

為剿滅漢賊,恢複中原,我率兵六出祁山,每日起早睡晚,日食不過數升。我雖知食少事煩不能持久,但我更知自己肩負重任,除此之外,別無它法。

自用“木牛”、“流馬”大敗司馬懿之後,司馬懿堅守不出,於是我又策劃了一出“引君入甕,以火攻之”的好戲,於上方穀大敗魏軍,此一役我軍盡占渭南,之後,我自覺神思不寧,諸將因此未敢進兵。

一日,費從成都趕來,報我:東吳進兵伐魏不利,已經退兵。我聞此言,猶如五雷轟頂,頓覺頭暈目眩,站立不穩,失去知覺。眾將急救,半晌方醒。我心昏亂,舊病複發,我知自己將不久於人世!

大丈夫理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扶病理事,愈感勞累,常常吐血不止。六、七日後,終於臥倒榻上,我料自己時日無多,遂開始料理後事。

我將自己親手所書兵法共二十四篇,傳予薑維,又把“連弩”之法一並授之。告知蜀中諸道,皆不必多慮,惟陽平之地,切須仔細,此地雖險峻,久必有失。薑維一一答應。

我又喚馬岱入帳,附耳低言,授以密計,叮囑我死後,他可依計而行。

此後,楊儀前來問病,我把一應大事,盡托楊儀代理。

我一一調度完畢,便連夜將病情上奏我主劉禪,我主命尚書李福星夜至軍中問安。想到我主如此關切,而自己今後再不能為其效力,我心俱碎。見李福遂囑其應竭忠輔主,國家舊製,不可改易,我所用之人,亦不可輕廢,我所著兵法授與薑維,他自能繼我之誌,為國出力。

我誌尚未實現,而身將先死,我雖不願,但也無可奈何,心中有太多不舍,遂又強支病體,令左右扶上小車,出寨遍觀各營,自覺秋風撫麵,徹骨生寒,我知自己已不能再臨陣討賊!

回到帳中,我雖覺身體不適,但我深知自己死後,我軍退入蜀中,司馬懿定會乘勢追擊。與敵交戰,進需謀,退更需謀,而且退需要勇氣、需要智慧。

我遂吩咐楊儀,馬岱、王平、張冀、張嶷等,皆忠義之士,堪可委用。緩緩退兵,不可急驟。薑維智勇足備,可以斷後。

我死之後,不可發喪,退兵之時,可令後寨先行,然後一營一營緩緩而退。若司馬懿來追,就將我先時所雕木像,安於車上,推出軍前,司馬懿見了必然驚走,楊儀一一允諾。

此“金蟬脫殼”之計,在我心中盤算已久,我素知退兵的利害關係,稍有不慎就會有大的危險。在我看來“善進為能,善退亦為能”。知進知退才是大智慧。

除此之外,我便是不放心我主劉禪,先帝知遇之恩,我主待我尊敬有佳,關懷備至,我雖死無以回報,遂上書以表心跡:

“臣願陛下:清心寡欲,約己愛民。近賢良,斥奸邪,布仁恩於天下。”

自覺時日無多以來,我常不覺自思往事,魂牽夢繞,想那翩翩少年之時,隨我主劉備征戰之日……我遂寫作了此書,一是回憶過去,二是以鑒來者。立書著說,以表心跡。

成大事者應懂得如何保護自己

蟬和蛇一樣,一生中要脫幾次外殼,脫一次殼一次痛苦、磨難,然而脫一次殼又獲得一次新生。蟬和蛇脫落的外殼與它們原來的身形相似,叫作蛻。人們見了蛻,以為是蟬或蛇,其實這時,它們早已逃走了。金蟬脫殼就成了逃離險境常用的計謀。“金蟬脫殼”之計並非我孔明首次運用,縱觀曆史運用此計者比比皆是,就是我的老對手曹操也曾用過(與馬超相持潼關,曹操兵敗,被馬超追殺,曹操幾次改變裝束,才得以逃脫)。

“金蟬脫殼”是一種比喻,本意是指寒蟬在蛻變時,本身脫離皮殼飛去,隻留下一個空殼在枝頭。施諸於謀略,是指在危急存亡之時,用偽裝、掩蔽或欺騙的手段瞞住對方,以求暗裏逃遁。

采取“金蟬脫殼”乃是一時受挫,萬不得已的權宜之計,隻要暫時得以脫身,就不愁沒有再次複出的機會。

“三十六計”中的最後一計是“走為上計”,“金蟬脫殼”也是“走”的一種方法。不過,“金蟬脫殼”的涵義並不止於一走了之,而是有脫胎換骨、改頭換麵、天蠶再變、破網而出、死中求活、死裏逃生、東山再起、反敗為勝等積極性的意義所在。

縱觀古今,多少英雄豪傑,他們在奮鬥的過程中,能夠挫而不折、失而不敗、跌而不倒、焚而不毀,獲得最後的成功,就是懂得應用“金蟬脫殼”的結果。

善進為能,善退亦為能

要說導演撤退藝術的大師,恐怕非我孔明莫屬。我幾出祁山,幾次撤退,各有特色,不落舊套,常常在撤退中變被動為主動,大量消滅敵人。